查看原文
其他

义约——宋代瑞州学子的这种互助模式,帮助他考上了状元,走上人生巅峰

伍桥易居白 高安伍桥易居白
2024-09-05
义约——宋代瑞州学子的这种互助模式帮助他考上了状元,走上人生巅峰

01

宋代“义约”的产生

帮助考生顺利完成科举


宋代科举制度高度发达,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宋代统治者极力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支持寒门子弟入仕。


这使得更多的士子投身于科举之中。但是,对于家境贫寒的下层士人,科举备考费用、赴京盘缠、在京生活费用都是沉重的负担。因此,宋代的书院、经馆、私塾等私学充分发展。在这样的时代土壤上,义约这种互助模式就产生了

“义约”最初产生于南宋,是理学家谢谔(1121-1194)在江西创设的。“义约”为贫困士子进京赶考提供了经济保障,也给士子带来了切实的帮助和莫大的精神鼓舞。南宋的江西,考风正盛,实力非凡,义约在江西也最为盛行。


“义约”就是用签约形式资助得解举子赴省应试。义约的名目繁多,以江西地区为例,就有以科举为名的“词赋义约”“经赋义约”,以等第为名的“龙头义约”“梯云义约”“甲科义约”“南宫义约”,以地域为名的“新昌县义约”“古洪三洲义约”“楚泮荣登义约”“安仁县兴德乡义约”,及以个人名义立约、以姓氏为名立约。义约的经费筹措形式包括众筹、得第者捐款、私试各科第一名出资等。


宋时“义约”的产生,不仅是对于考生经济上的互助,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就是他们以约为名共同学习举业。义约实际上包含着两种组织形式:经济上类似于互助会,活动形式上则等同于当时的文社。

02状元姚勉是“义约”得益者及大力推广者

姚勉(1216-1262)是南宋宝祐元年(1253)癸丑科状元,他就是一名“义约”模式下的得益者及大力推广者。靠着“义约”的资助,姚勉顺利地通往中央参加省试,并通过科举最终考取状元。


姚勉出生在江西瑞州府新昌县天德乡灵源村(今宜丰县新庄镇)。姚勉初生时曾被遗弃在山野雪地,因此成年后自号“雪坡”。姚勉的恩师是丰城人乐雷发,这也是江西诗派的著名诗人。姚勉与丰城地主邹氏联姻后,邹氏也曾两次资助姚勉进京师参加太学补试。

淳祐十二年(1252),姚勉第三次赴京赶考。此次赴京,姚勉手持解额,除了家里及地方政府的赞助外,高额的路费盘缠还是让姚勉有些犯难。


正是“义约”的出现,解了姚勉的燃眉之急,让姚勉的进京赶考路费有了更多的筹措方式。到底与谁一起参加的“义约”,姚勉文集中未有详提,只是略将此事记录。但从他日后非常热衷于为“义约”作序这件事来看,姚勉非常感恩于“义约”,也成为了“义约”的大力推广者。


03姚勉为高安的6处“义约”作序

据《雪坡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古籍记载,姚勉曾至少为8处“义约”作序,排行在中国历代“义约”文献之首。


目前遗存姚勉作序的义约文献有8篇,其中6篇是关于高安的,《词赋义约序》《乙卯词赋义约序》《瑞州经赋义约序》《高安义约序》《陈氏同宗义约序》《邹氏同宗义约序》;1篇关于新昌(今宜丰)的《新昌义约序》;1篇是南昌/新建/丰城三地联合的《古洪三州义约序》。这几地均是姚勉曾求学过的地方。


姚勉是江西瑞州人,那时瑞州的府衙设在高安县。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建立了新昌县(今宜丰镇),姚勉所在的天德乡(今宜丰新庄镇)也从高安县分出。

高安作为瑞州的府衙所在地,也是姚勉求学路上呆过最多的地方之一。姚勉考取状元之事,极大地给激励了高安学子,更加大了“义约”的推广。高安各地或以县名,或以考试科目为名,或以家族姓氏为名,纷纷订立“义约”,既在经济上帮扶,也在学业上互助。


“义约”既然有所“约定”,就必须拿纸笔写下。有文,就有序。而高安各“义约”所邀请的写序之人,最佳人选就是从瑞州考出去、一举天下闻的姚勉。姚勉也是义不容辞,欣然应邀作序。

04姚勉义约序的文献价值

姚勉的文集中多篇义约序,我们可大致了解义约的资助对象、组织形式、作用、组织形态等内容。


首先,义约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获得解额后赴京城参加省试的举子。姚勉的诸篇义约序大多写在解试年,如《词赋义约序》为壬子春代时倡为义约的刘簿而作,即:作于淳祐十二年(1252),《乙卯词赋义约序》作于宝祐三年(1255),《新昌义约序》作于“岁丙午”,即宝祐六年(1258),《瑞州经赋义约序》作于“景定辛酉”,即景定二年(1261),均为解试年。且《瑞州经赋义约序》载:“士诣春官,合为约,义也。”“春官”二字即点明了其服务对象是取解举子。  


同时,义约是一种考生间自发形成的互助机制《瑞州经赋义约序》载:“士诣春官,合为约,义也。分而二之,有计多寡牟利心,非义矣。”《陈氏同宗义约序》云:“举子裒入京之助而为约,义也。”士人互相帮助,按照约定筹措旅费,入试春官。因此其资助对象也主要以为义约参与者为限。如《词赋义约序》:“己酉辙倡义为约以奉之。是年赋四人,皆在约。”特地强调了淳祐己酉年以词赋举第的四人皆是义约中人,也潜在说明了只有义约中人才能得到义约的资助。

另外,《高安义约序》中载“高安旧有《南宫义约》,今年邓君仲翊主之,且于约外捐金,捷者人致其助,意嘉矣。”可见义约须一名主理人进行组织。参与义约者基于个人能力,亦可在约定的金额之外,缴纳更多的财资。


从义约的作用上看,其除了直接意义上给赴京赶考的举子提供旅费、解决在京开销这一物质层面的作用,亦能在心理上为士人科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如《高安义约序》:

  试有约,作胜气也。请以战喻。庾有粮则将勇,军有赏则士往,矧提文阵之五兵,鏖词场之大敌者乎。此义约之所以立也。


科场如战场,义约的资助对于考生来说是类似于“粮草”的物资保证,是其冲锋陷阵的奖励,如此,考生们在接下来的省试和殿试中便能无后顾之忧,勇往无前,一举得胜。关于义约提供的这份“胜气”与“勇”,还有《瑞州经陚义约序》:“某余勇不足贾也”。


姚勉为高安写了两次“词赋义约序”,即《词义约序》和《乙卯词赋义约序》。在《词赋义约序》中,其还提到了以词赋科倡为义约的缘由。

  国初殿廷惟用赋取状元,有至宰相者,赋功用如此也。吾瑞先达竹溪雷公,亦以赋魁南宫,位枢府。由是以声律鸣者愈众,摇锋词场,赋为盛,贡于乡、第于太常相继也。预计偕者需续食,己酉辙倡义为约以奉之。是年赋四人,皆在约。明年,予侥幸偕约中人摧第,掌籍而试别头者亦第,赋四而第者三焉,亦可为盛矣。


宋初以来,进士科取士以诗为主,尤其以词为重。瑞州尚有先贤竹溪雷公以词赋达于天聪,举魁南宫,后又多有士人以此举第,因而士人认为乡邦自有词赋科魁脉流传,便于淳祐己酉年发起义约,而当年以词赋科取得解额的士人皆是此义约中人,第二年四人中又及第三人,因而在淳祐壬子年再申词赋义约之“义”。如此也可见士人在组织义约之时,一方面出于互助之义,一方面也考虑着科举及第概率,渗透着部分功利色彩。


05义约的历史意义

明清以后,“义约”的在科举方面的功用逐渐被文社代替,仅剩经济互助方面的功能。不过仍具有重要意义。


“义约”的出现,在经济、学术、心理等多方面促进了结约之人的科考之路发展,使得包括众多寒门弟子在内的学子获益,推动了各地科举事业的发展,也极大促进了教育公平。


“义约”这种民间救助方式,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根基上开放的一束花朵,它是一股温暖人心的“正能量”,更是我国七八百年前的一项制度创新,值得在科举史、乡村建设史上书写一笔。


作为江西高安、宜丰、丰城等地“义约”重要的推广者——状元姚勉,也值得大家纪念和点赞!






参考文献:

[1]祝尚书.南宋科举“义约”考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96-104.

[2]阳达.试论宋代科举的义约现象[J].学术研究,2009,(04):153-155.

[3]孙继.日常生活视野下的宋代举人群体研究[D].西北大学,2018.

[4]李莉.宋季科举社会视角下的姚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DOI:10.27159/d.cnki.ghzsu.2020.001707.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安伍桥易居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