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稀奇!伍桥有一块中国最后的科举功名牌匾!

易居白 高安伍桥易居白
2024-09-05
稀奇,最后的科举功名牌匾


这一块牌匾,来自于合并于伍桥关王庙村之前的陂头游村,牌匾的主人公是清光绪年间的游学程。

这是一块特殊的牌匾。金光闪闪的“进士”两个字很是耀眼。周围还有些小字,右边是“钦命某某官职的阮大人”,由于相机拍得有点看不清,就不过多解读,反正就是一个受皇命委派的颁发单位官员名称。左边比较清晰,写的是“光绪三十一年念岁次乙巳冬月毂旦考取正贡一名游学程立”。(备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冬月,农历十一月;毂旦,晴朗美好的日子)。

乍眼一看,没什么奇怪的,仔细一看,原来,“进士”两字中间还夹了一个小小的“岁”字。原来,这块牌匾并不是写着游学程考取了进士,而是“岁进士”。从旁边的“正贡”也可以得到再次印证。

何为“岁进士”?“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是对于“岁贡(生)”的一种雅化的别称。明清时代的“岁贡(生)”是“贡生”的一类。“贡生”是什么?明清科举时期,按期选拔各地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贡入中央国子监(俗称“出贡”),称“贡生”。清朝的贡生分为岁贡、恩贡、副贡、拔贡、优贡五类,合称“五贡”。其中以“岁贡”(岁贡生)最多。

当然,贡生也可以通过捐赠得来。为了特别表彰游学程是通过自己真才实学地从秀才做起,在瑞州府学埋头苦读,最终完成学业并顺利完成毕业考试,贡入了国子监,所以特别注明了他是“正贡”。

“岁贡”之名,源于明初“各学(按:指各地的府、州、县学)岁贡一人”。后来因州、县学大小不同而所贡人数有了差别,但“岁贡”之名已经定型。岁贡之选,例由老资格的“廪生”论资排辈,所以俗称“挨贡”。秀才出贡,就等于在府、州、县学毕业,成了国子监的监生(俗称太学生),取得了出仕做官的资格。按例,开始只能做“候选训导”,就是候补州、县学的副学官。在清代后期,绝大多数的“候选训导”只是一种虚衔,终老无望实授。对于岁贡生来说,最美的称呼便莫过于“岁进士”了。“岁进士”,算是提前透支下对于科举最终成功的美好祝愿吧,沾点“进士”这个名称的光。

按前文所说,“岁进士”的录取基数算是比较大的了,那么这种牌匾也称不上是特殊。其实,它有它特殊的地方,特殊在这个年份上。1905年,这是最后一个执行科举制度的年份,1906年年初开始正式废除科举。而这块牌匾又是在11月颁发的,那么,这就有可能是最后颁发的几块科举制度产生的功名牌匾之一了。

1904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年,中国历史上举办了最后一次殿试考试,刘春霖考取了状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这样一算,游学程所获的“岁进士”牌匾,必然是科举考试废止之前最后的功名牌匾之一了。

再来介绍点题外知识。废除科举以后,还有没有“进士”称号呢?有的,不过性质已经发生变化了。清末,国家积贫积弱,罹经甲午、庚子、辛丑之沉重打击,科举取士之弊端也日显端倪。清朝政府中午笃定要各处科举,力主新政。准备是以奖励学堂出身代替科举考试选才育人。而在当时,国内的高等学堂尚未大兴,很多学子就远到东洋、西洋去求学。在光绪年间,留学生大批回国。从1905年到1911年,学部就对这些回国的留学生进行考试,按所学的科目,分门发问,成绩优秀的给予“进士”或“举人”出身。考试科目分为法政科、商科、工科、农科、医科、格致科等。最终共有1300余人获得“进士”或“举人”出身。

1905年以后所说的“进士”或“举人”,就已经不同于以往科举考试的“进士”、“举人”了。以往考试科目完全相同,集中出题,皇帝把最后一关。现在呢,有几个科目,就出几种题,学部把关。即使这个科目只有一两个人参考,可能也要出题开考。所获荣誉称号,就不能直接叫“进士”或“举人”了,必须加上科目名称,比如“法政科进士”(这个特别多)、“工科举人”、“医学进士”(似乎没谁得过,都忙着弃医从文了)……

科举时代的进士三至五年才考一届,每届才两三百人录取。所以,按学位上,进士可以相当于现在的博士了;地位呢,相当于中科院院士;在官场呢,可以做到副省级官员以上。游学程所得的这个“岁进士”,大抵算来就想当于一本(第一批本科)学校的毕业证书吧。稀奇就稀奇在获得这牌匾的时间上,算是“最后的科举功名牌匾”了吧,它见证了科举制度最后的消亡。


说明:标题只是为了吸引你进来.....感谢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安伍桥易居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