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华林山农民起义的原因分析

易鹏飞 高安伍桥易居白
2024-09-05

(请尊重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华林山农民起义,是指明正德五年(1510),陈福一、罗光权、胡雪二在华林寨起义,号称“华林军”,聚众两万多人,坚持斗争数年之久。后来起义失败,陈福一,罗光权被杀,胡雪二失踪。一般认为,这是一场正义的农民起义。民间素有“北有梁山泊,南有华林寨”一说,以证明此次农民起义为“义举”。却鲜有人提及华林山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本文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诸多环境入手,深入剖析这场农民起义的各种因素,以让读者对华林山农民起义有个更为全面透彻地了解。

一、根本原因:武宗的荒怠和刘瑾的擅权

①明武宗的荒怠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10月27日-公元1521年4月20日),,明朝第十位,是明孝宗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明武宗是有些真才实学的,比如应州大捷、平安化王之乱、,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但此人的荒淫无道,却更为有名。明武宗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享年三十一岁。这里的“豹房”,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处明武宗所设立的淫乐之所,也认为朱厚照是“纵欲而死”。明武宗执政期间,重用宦官,致使朝廷阉人掌政,民不聊生。这些宦官,穷凶极恶,贪得无厌,把持朝政,祸乱朝纲,被百姓称为“八虎”。这“八虎”分别是太监、马永成、、罗祥、。民间甚至还有种说法,认为明武帝朱厚照是“第九虎”,只是不敢明言。

刘瑾的擅权

朝廷中的“八虎”,以刘瑾为首。刘瑾自朱厚照为太子期间,就时与他玩乐。为了巴结日后的新皇帝,每天都进一些奇特的玩具,还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演出,各种体育活动,当时的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试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御这些东西的诱惑,于是就沈溺于其中,而且终其一生没有自拔,学业和政事当然也就荒废了。孝宗去世后,十五岁的武宗即位,改明年为,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但这并没有把他从玩乐中拉出来,而是在刘瑾的引导下,玩得越来越离谱。先是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则扮做富商,在其中取乐。后来又觉得不过瘾,于是又模仿妓院,让许多宫女扮做粉头,武宗挨家进去听曲、淫乐,后宫搞的乌烟瘴气,可急坏了当朝的大臣们。

由于弘治时期政治还算清明,给武宗留下了一套非常刚正廉洁的大臣班子,这些人不顾身家性命,联名上书请求严惩八虎,武宗刚刚即位,还缺乏驾驭群臣的能力,见到如此声势浩大的进谏,有些支持不住,想与群臣妥协,除掉八虎。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老谋深算的在皇帝面前声泪俱下地哭诉使武宗心又软了下来,第二天他惩治了首先进谏的大臣,内阁成员谢迁、以告老还乡相威胁,但是被武宗欣然批准,群臣失去了领头人,只好作罢。就这样,一场反对八虎的运动,以八虎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八虎在战胜了群臣之后,气焰更加嚣张,刘瑾又建立了豹房,里面有许多乐户、美女供武宗享用,武宗玩得更加肆无忌惮,刘瑾也靠着武宗的宠幸权倾朝野,但是他忽略了太监内部的争权夺势。最终,大太监刘瑾死于了另一个太监之手。1510年刘瑾死后,后宫并没有安定下来,又出了佞臣

二、导火索:高安连年大旱,粮食欠收

粮食,是农民生存的基本要素,自古“民以食为天”。土地的干旱,粮食的绝收,加之当时昏庸政府的救灾不力,自然导致农民的各种无助和不满。百姓由农民转为流民,甚至转为对抗朝廷、抢夺粮食果腹的“暴民”。

据记载,在华林山农民起义发生前,高安发生了好几年的旱灾与其它灾害。“明正德一年(1506年)夏,旱。秋,大水成灾,稻禾被浸,谷穗长芽”,“明正德一年(1506年)秋七月,山崩、漂没庐舍、未收稻谷立而生秧”,“明正德三年(1508年),大旱,百姓饥荒”,“明正德四年(1509年)秋,地震”……连续的自然灾害,农民居无定所,颗粒无收,连基本的生存条件也满足不了,昏庸的朝廷却无法及时解决灾情,势必造成局部的与政府抗衡,却越演越烈。在起义后的明正德八年(1513年)夏秋又发生旱灾、冬季发生冻灾,明正德九年(1514年)秋七月又发生了水灾,越来越多的灾民沦为所谓的“暴民”,扩大了农民起义的势力。

三、借鉴学习: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明朝正德年间,由于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政治腐败,致使民不聊生,全国各地农民的反抗斗争、武装起义风起云涌,史不绝书。

明正德三年(1508年)冬,四川保宁人刘烈领导当地群众起义,进攻陕西汉中等地。次年,刘烈在战斗中被乱兵杀死。十二月,保宁人蓝廷瑞、鄢本恕和廖惠继续领导农民起义。蓝廷瑞称“顺天王”,鄢本恕称“刮地王”,廖惠称“扫地王”,四川人纷纷参加起义军,众至十万,置四十八总管,势力扩展到陕西、湖广等地。

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河北人刘六和刘七最初是劫富济贫,被称为“响马盗”,在发动起义,数千农民响应。次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以后又由山东回攻京畿。起义军纪律严明,不妄杀人,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起义前后持续三年,转战南北直隶、山东、河南、湖广等广大地区,所过之处,深得人民拥护。两支起义军之间缺少密切配合,长期流动作战,被明军各个击破而失败。

……

最值得借鉴的,应该是下面这支起义部队。在明正德四年(1509年),江西余干姚源人王浩八起义,兵至瑞州。王浩八是余干县万春乡(今属万年县)人,家境贫寒,为人正直公道,身材魁悟,有胆有识,传说他“行走如飞,力大惊人”。王浩八曾作过当地的“粮长”,负责催交粮税。眼看百姓再也生活不下去了,他便和乡人余乾七、朱显一等组织抗暴。正德四年(1509年),王浩八在姚源(今万年西南城厢镇东)立寨结营,举起义旗。姚源一带,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他们以姚源洞为据点招兵买马,附近贫苦农民纷纷结伴逃入山林,追随王浩八。他们经常聚众抗租抗税、劫富济贫,在余干、鄱阳、瑞州、乐平、安仁(今余江)、贵溪等地,打击统治者。不多时,聚众万余人,惊动朝廷。

 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发展出很大的规模,在各地与明朝政府抗衡,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统治,也给以统治者当堂棒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明朝的决策者来说,是一次极为严峻的警告,失民心者失天下。各方起义,在朝廷的严酷镇压下,最终走向了失败。这包括了高安境内坚持了数年之久的华林山农民起义。不可否认的是,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尤其是也曾在高安境内“劫富济贫”的王浩八起义,“启蒙了”高安的华林山起义。

四、天降异象:古代战争中的迷信因素

  对于科学知识发达的现代来说,古代人显得有些“愚昧”,笃行迷信。不仅是民间百姓愿意相信这些,就有官方也有专门的观星、占卜等预测机构。利用好某种天象,或人造一种异象,往往就成为很多起义爆发的原因,或者是书写历史的题材。如各种皇帝的出生异象——、汉安帝刘祜生而赤红巨蛇绕、魏文帝曹丕出生青云当空、宋文帝刘义隆生时“黑龙见于西方,五色云随之”……如各种起义时的异象——黄巾起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小说《水浒传》里的天降神石册封108将……

  高安的华林山起义也有异象。据县志记载,明正德四年(1509年)春,“高安调露乡大雨如墨”。调露乡即高安华林风景名胜区的东溪村。古代的自然环境极好,尤其华林山自古风景优美,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根本不会常出现在由于空气污染而致的“黑雨”现象。所以“大雨如墨”应该是一种异象,且是一种不祥的异象,可以认为是老天对大明朝昏庸黑暗所作所为的一种预警。同年秋,高安又发生了地震。古代地震监测水平较低,能有记载下来的,相信也是四五级以上人能有明显感觉的地震级别。高安并未处在地震带,历史上累计仅有十次地震。这百年难得一遇的地震,就发生在起义的前一年,应该也会被当时的高安人认为是某种预兆,成为一场波及全国的农民起义“地震”。关于这点,各方面记载都有限,只零星记载了这场黑雨和这次地震,所以也不去过多解读。但相信,对于当年的百姓来说,在心理上还是受到了一些这“天降异象”诱导的,也可能成为了华林农民起义爆发的因素之一。

结论:

 明正德年间的华林山农民起义,浩浩荡荡,在高安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也在全国农民起义历史上影响深刻。本文就朝廷腐败、地质灾害、各地农民起义引导、天降异象等多个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彻底探讨了这场农民起义的各方面政治、生存环境等多方面原因,让读者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知晓这场农民起义的“背后故事”。起义最终失败了,因叛徒出卖,被南昌知府李承勋袭破,陈福一、罗光权(罗长一)被杀,胡雪二失踪。但是起义的社会背景和农民抗争暴政的不屈历史应该被我们记住。记住这一段可歌岁月,记住这一个高安故事,记住这一处“烽火华林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安伍桥易居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