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荐丨一图读懂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有很多人咨询基于地理信息的在线社交网络模型矩阵内容新媒体,定位是“有技术、有经验、有项目、有学术、有人才、有资金、有交流、有合作”的服务型平台。


截至11月5日,已经公布全省或直辖市或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省份的有18个,未公布或不涉及的还有16个。
1、北京;
推荐丨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草案
2、上海;
最新丨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
3、广东;
公众版未发布
4、重庆;
资料丨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5、安徽;
资料丨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6、福建;
公众版未发布
7、河北;
最新丨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编制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公众版未发布
8、河南;
公众版未发布
9、湖南;
资料丨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10、江苏;
公众版未发布
11、江西;
推荐丨一张图读懂江西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附汇报PPT)
公众版未发布
12、四川;
资料丨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13、浙江;
资料丨浙江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2020年工作要点
公众版未发布
14、云南;
资料丨云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征求意见版
15、天津;
资料丨天津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16、陕西;
收藏丨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17、山西;
公众版未发布
18、山东;
资料丨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19、辽宁;
资料丨辽宁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征求意见版
20、海南;
公众版未发布
21、广西;
推荐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
22、吉林;
资料丨吉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23、内蒙古;
资料丨内蒙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征求意见稿
24、青海;
公众版未发布
25、黑龙江;
资料丨黑龙江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征求意见版
26、贵州;
资料丨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规划
27、湖北;
资料丨湖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28、宁夏;
公众版未发布
29、西藏;
公众版未发布
30、新疆;
公众版未发布
31、甘肃;
资料丨甘肃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32、香港;
不涉及
33、澳门;
不涉及
34、台湾;
不涉及

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为认真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编制“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编制《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与《贵州省国土空间规划》《贵州省“十四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规划》《贵州省“十四五”自然资源开发保护规划》《贵州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贵州省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贵州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等紧密衔接,围绕修复高原生态屏障、保障流域生态廊道、提升城镇生态品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四大任务,构建“一源一城,两带两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部署十大生态修复工程。

《规划》实施范围为贵州省行政辖区,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35年,近期2021—2025年、中远期2026—2035年。《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的总纲和指引,是制定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方案、开展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科学开展生态修复的工作基础。


第一章 生态现状与面临形势

第一节 自然地理和生态现状

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我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国土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辖1个国家级新区、6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是长江、珠江“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我省位于青藏高原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的高原山地向东部第三阶梯的丘陵平原过渡地带,地势总体西高东低,形成东西三个梯级,南北两个斜坡带,具有独特的岩溶山地地理特征,构成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要素格局。山:高原山地居多,地貌有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水:苗岭是长江珠江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包含乌江、沅江、牛栏江—横江和赤水河—綦江四大水系,以南属珠江流域,包含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和都柳江四大水系。林:森林资源丰富,全省林地面积1121.01万公顷,森林蓄积量6.09亿立方米。田:山地丘陵面积大,土地资源较为稀缺,农用地共1644.84万公顷,其中耕地347.26万公顷。湖:湖泊众多,天然湖泊多为喀斯特湖泊,以高原明珠威宁草海最知名,人工湖泊多是兴修水电站形成,湿地面积0.71万公顷。草:草地面积18.83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8%,主要有热性灌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低地草甸类4大类。同时我省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的核心地带,根据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石漠化面积仍有247万公顷。

生态功能重要敏感。我省是全国3个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59万平方公里,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四周保护、中间发展的格局。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1.48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武陵山、大娄山、赤水河、沅江流域,南盘江流域等地;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1.0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市等地;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0.61万平方公里,分布在武陵山区、大娄山、黔东南州、黔南州等地;石漠化控制生态保护红线1.1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别在威宁—赫章高原分水岭、关岭—镇宁高原峡谷、北盘江下游河谷以及罗甸—平塘高原槽谷等地;水土流失控制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35万平方公里。有25个县纳入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主要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

生物多样性丰富。我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喀斯特山区多样性地貌造就了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据统计,全省已知生物物种约24547种,其中有野生脊椎动物1085种,无脊椎动物10400余种,高等植物10255种,维管束植物8612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约占全国总物种数的31%,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前列。为保护我省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目前梵净山、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威宁草海、赤水桫椤、雷公山、宽阔水等十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已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丹霞地貌、织金洞、黄果树瀑布、茂兰、梵净山、施秉云台山均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全球自然保护地体系。

生态系统复杂。我省生态系统共有七大类,森林、灌丛、农田生态系统分布面积较大,其面积之和占全省总面积的91.8%,其次是城镇、湿地、草地和其它类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分布面积最大,且森林发育的生境条件多样,地理分布复杂;草地类型较多,有热性灌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低地草甸类4个草地类和白茅加黄背草等32个草地型;农田生态系统碎片化严重、坡耕地多,坝区耕地少;城镇生态系统缺乏平坦地势支撑,多为依山而建,主要集中在2—15度的坡地上。

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尤其是矿产资源开采,对森林、农田、湿地等生态系统破坏较大。据全国第三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1984—1988年),贵州森林覆盖率仅12.58%;威宁草海水域面积从最大时的45平方公里缩小至1970年前后的不足5平方公里。近20年来,贵州持续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珠江长江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生态系统质量持续好转。

第二节 生态修复工作成效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贯彻新发展理念,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系统性、整体性原则,着力推进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整治、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涵养水源、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全面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乡村绿化、流域两岸绿化、城镇周边绿化带等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助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生态修复系统推进。2018年我省组织实施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完成复垦土地2.05万亩、恢复林地2.8万亩、新增草地5万亩、退耕还湿4.2万亩等。完成长江经济带乌江、赤水河两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25万亩。出台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实施办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生态修复项目储备库管理办法。加快推进矿山集中“治秃”行动,强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成全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监管平台并上线运行。建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涉及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土地整治,通过乌蒙山区域“兴地惠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提出了“坝区保口粮,缓坡聚特色,陡坡建生态”模式,是“两山理论”在贵州的积极探索。

石漠化治理初显成效。根据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我省石漠化面积比2011年减少18.31%,石漠化土地面积已连续三个监测期持续减少,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石漠化程度呈现持续减轻的趋势。围绕石漠化治理,我省重点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199万公顷,森林抚育200万公顷,低效林改造35万公顷。截至2020年底,森林蓄积量从2015年4.13亿立方米增加到6.0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0%增加到61.51%。

水土流失有效遏制。近年来,我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先后实施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退耕还林还草、矿山综合整治等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建设区域覆盖全省,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生态脆弱区域以及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等,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助推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81年有统计数据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累计投入293.4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

退耕还林持续推进。我省在2000、2001年试点工作基础上,2002年全面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20年,国家累计下达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3708.33万亩,其中第一轮退耕地造林657万亩,荒山造林1123万亩,封山育林223万亩;新一轮退耕地造林1695万亩,荒山造林10.33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计划任务占全国7450万亩任务计划的22.75%,位居全国第一。退耕还林已成为我省建设规模最大、获得中央资金最多、惠及群众最广的林业民生工程,对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脱贫攻坚和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新成效。以改善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为基础,我省全面推进人居环境生活空间综合治理,开展生态宜居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增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建设367.9平方公里,城市公园绿地建设120.8平方公里。陆续开展了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寨等生态保护修复与人居环境整治,其中经国家批复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45处,国家森林乡村273个,国家森林城市2个。

第三节 主要生态问题

生态保护空间与发展空间冲突。我省生态保护区域共733.8万公顷(含生态保护红线区和其他生态保护区域),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其他用地等,生态保护与发展存在矛盾。生态保护空间内建设活动冲突面积为4.19万公顷,存在耕地19.15万公顷、园地3.37万公顷。生态保护红线内仍有有效矿权和预留矿权亟需退出。生态保护空间内的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系统保护效果,并可能加剧水土流失、石漠化、生物多样性退化等问题。

土地资源稀缺坡耕地占比高。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省耕地347.26万公顷,其中25度以上陡坡耕地58.47万公顷、15—25度坡耕95.53万公顷、6—15度耕地141.37万公顷、6度以下耕地51.89万公顷。全省还有约26%的耕地位于种植生产的不适宜区,加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对耕地利用有一定影响。

生态廊道局部面临断裂和侵占。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共有126个生态源地,总面积约109万公顷;关键陆域生态廊道共147条,总面积约20.24万公顷,呈“网状”结构。全省水域生态源地面积约5.8万公顷,水域生态廊道总长度约为5049.8千米,总面积约9.52万公顷。随着人类活动加剧,陆域生态廊道破碎和断裂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生态、农业、城镇”空间过渡带更为显著,将持续影响陆域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和通畅性,水域生态廊道主要存在水环境安全问题。

生物多样性易受损。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生产等对生物栖息地的挤压、占用和破坏,导致生态廊道被破坏和侵占,加之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影响,我省生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生物栖息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随着外来物种入侵、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等问题的出现,生物多样性仍面临受损。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仍然突出。我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既诱发了矿山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矿区土地资源损毁、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又加剧了石漠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问题。根据第三方提供的《贵州省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评估报告》,全省历史遗留矿山压占和破坏土地面积144.78平方公里,近年来各地加大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力度,但仍剩余50余平方公里未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依然较大。我省石漠化面积比重及防治任务仍居于全国各省区之首。全省石漠化面积247万公顷,其中极重度石漠化2.53万公顷,重度石漠化25.64万公顷,中度石漠化125.41万公顷,轻度石漠化93.42万公顷。在岩溶环境背景基础上,受石漠化驱动因子影响,区内石漠化重度、极重度多分布在贵州的中西部;而东部和北部地区,多表现为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70万公顷,其中强烈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85万公顷,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385万公顷。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陡坡耕地、荒山荒坡、低覆盖林地等地类和生产建设活动区域。从空间分布看,我省强烈等级以上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及东北部,西南部、中部地区次之。

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我省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上积极谋划、寻求突破,从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到深入推进“生态立省”战略,促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明显。但生态脆弱、人地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总量偏小,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机遇。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贵州这样一个自然生态比较脆弱的省份,尤其要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贵州在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方面难度更大,对生态环境保护更是大意不得”“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这篇大文章”。二是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全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指导性规划,是编制和实施有关重大工程建设规划的依据。我省被列入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及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三是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贯彻新发展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修复,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力以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四是有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经验。通过试点工程初步建立了符合贵州岩溶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技术支撑体系,为生态修复工作的继续开展奠定了基础。五是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等文件的印发,为市场化方式推进生态修复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挑战。一是岩溶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修复难度大。我省具有陡峻而破碎的岩溶高原地貌景观,加之区内起伏强烈的山区地形和强烈发育的岩溶,形成了地表地下双重排水系统,岩溶发育区表现出“地表缺水、少土”等特征,导致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突出。二是山高坡陡、人地矛盾突出,生态保护与发展压力大。贵州河流切割、侵蚀和溶蚀作用强烈,绝大部分地区被切割成深山峡谷,山体破碎,导致耕地分布零碎且分散;适合耕作的土地面积少、人均保灌面积小。人口的增加及人类工程活动造成人地关系失衡,加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减少,环境承载力降低,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态保护与发展面临压力大。三是历史欠账多,生态保护修复投入不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财力薄弱,过去长时间资金投入不足且分散,配套性不强,导致历史欠账多。近年来各级加大了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投入,实施了一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农村环境保护、天然林保护等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资金上仍存在较大缺口。四是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不足。我省作为全国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省份,针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新兴领域,目前对生态系统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尚有不够,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五是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标准体系构建、新技术推广、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比较欠缺。支撑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调查、监测、评价、预警等能力仍有不足,工程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目标指标、工程建设内容和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相对单一,针对土壤、气候、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等自然禀赋考虑不全面等问题。目前尚未形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一体化保护修复体制机制。

要深刻认识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矛盾、新挑战,按照“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推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总体要求,系统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以保障全省“四屏八水”生态安全,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提升贵州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以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避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多干预,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难点。全面提升我省生态安全屏障质量,聚焦我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陆水统筹,妥善处理保护和发展、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推进形成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新格局。

坚持系统治理,推进综合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以重要生态系统为单元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推进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格落实国家和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标准、准入目录要求,防止、降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损害。

坚持制度创新,健全监管机制。坚持制度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投入和监管模式,完善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长效机制。

第三节 规划目标

到2025年,通过推动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4%,森林蓄积量达到7.0亿立方米,提升森林草地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35.5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149万公顷,水土保持率达到75.05%;完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20处,基本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新建和技改扩能矿山全部按绿色矿山标准建设;完成河流湖泊岸线生态保护修复面积1.5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稳定在55%以上,生态质量指数保持良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达到96%。“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巩固,自然生态空间和重要生态廊道得到整体保护;森林、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得到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整体提升。

至2035年,各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实施。全省森林、草地、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持续向好,“三生”空间持续优化,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廊道保持畅通,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全省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生态产业良性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第三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

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布局,基于我省“东西三个台阶、南北两大斜坡”的自然地理格局,保障“四屏八水”生态安全,围绕修复高原生态屏障、保障流域生态廊道、提升城镇生态品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四大重点任务,按照从高到低、从源到汇、从修山治水提绿到保障人居环境的一体化治理思路构建我省“一源一城、两带两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

“一源”即黔西高原水源涵养区,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区,是乌江、南北盘江源头区,水源涵养功能重要、矿产资源丰富且开发历史久。“一城”是黔中城市生态功能区,位于二级台阶的高原台面,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拥有贵阳—安顺—贵安、遵义两大都市圈。“两带”分别是赤水河生态廊道保护区和南部石漠化集中连片区,赤水河生态廊道保护区位于我省北部斜坡区,是重要的水域生态廊道,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美酒河保护带;南部石漠化集中连片区位于我省南部斜坡区,是重要的水域生态廊道,是我国西部岩溶地区石漠化集中连片带。“两区”分别是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全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质量最好的区域,是生态保护重点区。

第一节 黔西高原水源涵养区

黔西高原水源涵养区位于我省西部,涉及六盘水市钟山区、盘州市、水城区、六枝特区,毕节市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县,黔西南州兴义市、兴仁市、普安县、晴隆县以及安顺市普定县,共13个县(市、区、特区),国土总面积3.33万平方公里。本区位于我省地势的最高极,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区内以煤炭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织纳煤田”、“水城矿区”、“六枝矿区”、“盘州矿区”均位于区内,素有“江南煤海”之称。

自然生态状况。黔西高原水源涵养区地貌以溶蚀—侵蚀地貌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600米以上,是乌江、南北盘江等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北部以暖温带气候为主,南部为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本区涉及我省西部两条关键的纵向陆域生态廊道和南北端横向陆域生态廊道,拥有威宁县、赫章县两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涵盖三岔河、六冲河、北盘江上游段等水域生态廊道。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较为突出,水源涵养总量为105亿立方米,保土总量为95.35亿吨;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以一般至重要为主,威宁、赫章及邻近地区属于我省黔西高山草甸、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南部兴义市大部分地区属于我国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主要生态问题。黔西高原水源涵养区生态本底普遍较脆弱,植被覆盖度、植被生物量、生态空间占比在全省处于最低水平,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能力整体不高,自然生态一旦遭受破坏,治理恢复难度大。一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历史遗留矿山压占损毁土地仍有1000.55公顷。二是水土流失率和石漠化程度较高。区内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28万公顷,石漠化发生规模和程度居全省前列,中度及以上石漠化面积38.78万公顷,除毕节市赫章县、威宁县以及黔西南州兴仁市之外,其余县(市、区、特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石漠化。三是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区内部分地区镉、砷、铬、铅、锌、汞、镍等元素超过土壤环境质量风险管控值,对区域环境健康和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四是生态空间与人类活动存在矛盾。局部生态保护区内仍然存在矿产勘探开采、城镇村建设以及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降低了自然生态系统连通性、稳定性,自然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矛盾亟需有效协调。五是湿地资源保护修复任重道远。受人类活动和外来物种入侵影响,湿地生态功能总体呈现退化态势,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典型土著鱼类等重要物种种群逐渐退化。

主攻方向。围绕修复高原生态屏障重点任务,黔西高原水源涵养区以矿山集中连片开采区修复为主攻方向,以威宁县、赫章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乌江源、南北盘江源为重点区域,全面修复区内矿山生态环境,遏制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趋势,提升国土绿化面积和森林系统质量,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巩固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

第二节 黔中城市生态功能区

黔中城市生态功能区包含贵阳市南明区、云岩区、观山湖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清镇市、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遵义市播州区、汇川区、红花岗区,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区,毕节市黔西市,以及黔南州福泉市、贵定县、瓮安县、龙里县,贵安新区,共计1个国家级新区和20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2.54万平方公里。本区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开发强度最强、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区内贵阳—安顺—贵安都市圈、遵义都市圈是全省范围内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

自然生态状况。黔中城市生态功能区地貌以溶蚀—侵蚀低中山至中山丘陵为主,海拔普遍在1000—1400米,是黔南至黔北纵向陆域生态廊道的重要通道,是乌江流域中段重要水域生态廊道。属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区生态功能以水源涵养为主,水源涵养总量102.40亿立方米,保土总量70.03亿吨。

主要生态问题。黔中城市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度和植被生物量水平不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力水平整体偏低。一是生态空间与城镇空间存在矛盾。该区城镇化率高、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局部生态空间片段化、孤岛化;人口基数大,工业及生活排污量较大,生态环境总体承压大。部分生态保护空间内仍然存在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城镇村建设、工业开发与农业生产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二是局部生态廊道受阻。作为全省南北走向生态廊道的中心区域,受城镇工业高速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影响,重要生态源地(节点)之间潜在陆域生态廊道连通性受阻,以贵阳、遵义城区最为典型。三是矿山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历史遗留矿山压占损毁土地仍有1070.74公顷。四是森林及城市生态系统质量较低。森林幼龄林、中龄林比例较高,灌丛类型占比大,郁闭度总体较低,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不高。城镇多为依山而建,城镇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挑战。

主攻方向。围绕提升城镇生态品质的重点任务,黔中城市生态功能区以城镇空间生态修复为主攻方向,落实强省会战略,以贵阳—安顺—贵安都市圈、遵义都市圈为重点区域,统筹城内城外、保护和修复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完善亲近自然的生态网络,科学开展城市山体整治修复,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第三节 赤水河生态廊道保护区

赤水河生态廊道保护区位于我省北部,包含遵义市桐梓县、赤水市、仁怀市、习水县,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方县、金沙县,共计7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区内赤水河仁怀段下游是以国酒茅台为代表的中国优质白酒生产基地,有“美酒河”之称,同时也是我省重要经济增长极。赤水河是我国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达氏鲟、胭脂鱼等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区内金沙县、大方县、习水县、桐梓县等地煤炭资源丰富。

自然生态状况。赤水河生态廊道保护区地貌以溶蚀—侵蚀、侵蚀—剥蚀类低中山至中山丘陵为主,海拔跨度较大。是黔西北至黔北陆域生态廊道、赤水河水域生态廊道所在区域,有赤水市、习水县两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区生态功能以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主,水源涵养总量67.73亿立方米、保土总量50.18亿吨,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至极重要区集中分布在七星关区、大方县以及北部赤水市、习水县和桐梓县。

主要生态问题。赤水河生态廊道保护区生态系统本底较脆弱,全区尤其是上游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力整体不强、历史遗留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包袱较重,仍然受到水土流失、石漠化、矿山地质环境、水环境与水生态安全等问题威胁。一是生态廊道连通性受阻。本区作为西北地区生态走廊重要通道区,部分陆域生态廊道遭受交通干线、城镇村建设、工矿场地阻碍,廊道连通性较差。受沿岸建筑和取水影响,赤水河及其支流水系网络的生态空间被压缩,部分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地等鱼类生存繁殖必需的栖息场地呈现退化态势。二是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区内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和生态功能退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控制;赤水河支流盐津河、习水河水环境仍然受生产生活影响。三是水土流失情况整体较为严重。除赤水市、七星关区外,其余县域水土流失程度均为中度及重度,强烈及以上侵蚀强度的水土流失面积有13万公顷。石漠化分布面积不大,但集中程度突出,中度及以上石漠化面积有21.59万公顷。四是矿山环境问题仍需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压占损毁土地仍有544.06公顷。

主攻方向。围绕保障流域生态廊道的重点任务,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赤水河生态廊道保护区以流域保护修复为主攻方向,以赤水市、习水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赤水河主干流区为重点区域。重点保护修复赤水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生物多样性及人文环境,全面建设河流水系生态网络,提升生态廊道连通性。

第四节 南部石漠化集中连片区

南部石漠化集中连片区位于我省南部地区,地处贵州南大门,是西南三省重要通道;包含安顺市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黔西南州贞丰县、望谟县、册亨县、安龙县,以及黔南州独山县、平塘县、罗甸县、长顺县、惠水县,共计12个县,国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西南石漠化集中连片发育区。区内水能资源丰富、开发强度大,是全国三大水电基地之一的红水河水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区域金矿、煤矿集中,是“中国金州”的重要构成。

自然生态状况。南部石漠化集中连片区地貌以溶蚀、溶蚀—侵蚀类低中山丘陵为主,海拔高度集中在600—1200米;主要为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南北盘江、红水河河谷地带以及罗甸县城周边地带兼具南亚热带气候。该区是我省南部关键水域生态廊道,涵盖了南北盘江、红水河、格凸河、蒙江等重要河流,有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册亨县、望谟县、罗甸县、平塘县等7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突出,因岩溶地貌发育,自然景观丰盛,生境异质性高,孕育了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是珠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主要生态问题。南部石漠化集中连片区岩溶发育、气候多样,植被覆盖度、植被生物量较高,湿地资源丰富,自然保护地多样,是全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岩溶环境的脆弱性,叠加人类活动影响,仍然存在一系列生态问题。一是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岩溶发育、降雨丰沛、地貌起伏等因素致使区内水土流失、石漠化发育的生态脆弱性十分突出,中度及以上石漠化面积近37.25万公顷,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的核心地带。水土流失特征则表现为规模较大但土壤侵蚀程度总体不高,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0.65万公顷。二是生态保护空间、生态廊道与城镇空间存在冲突。部分生态空间中还存在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城镇村建设、工业开发与农业生产方面问题;作为我省南部陆域生态廊道和起源地,部分自然保护地之间的生态廊道受到交通干线、城镇村建设的不同程度阻碍。三是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部分湖泊湿地遭受人为垦殖等因素影响,湿地规模缩小、功能逐渐退化;部分梯级水电站建设运营改变河流水文条件,加上外来入侵物种威胁,导致区内珍稀和土著鱼类等水生动物种群出现衰退。

主攻方向。围绕提升国土绿化面积、保障流域生态廊道重点任务,南部石漠化集中连片区以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流域保护修复为主攻方向,以关岭县、镇宁县、紫云县、望谟县、册亨县、平塘县、罗甸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区域。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遏制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趋势,有效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保护修复红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建设河流水系生态网络,提升生态廊道连通性。

第五节 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位于我省东北部,地处长江中上游乌江流域生态屏障区腹地,包含遵义市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道真县、务川县,铜仁市碧江区、万山区、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印江县、沿河县、松桃县、玉屏县,共17个县(区),国土面积3.28万平方公里,是我省向东开放的门户和桥头堡,是全国三大锰矿富集区之一,是我省重要的水电基地、茶产业基地,也是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自然生态状况。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地貌以溶蚀—侵蚀、侵蚀—剥蚀类低山至低中山丘陵为主,是黔东北连通梵净山等生态源地的关键陆域生态廊道和乌江下游、芙蓉江、锦江等重要水域生态廊道,有石阡县、江口县、印江县、沿河县4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该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较为突出,水源涵养总量137.56亿立方米,保土总量103.22亿吨。以梵净山、大沙河、麻阳河等地区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仅梵净山就分布有野生植物2000余种、脊椎动物约400种,以珙桐、梵净山冷杉、钟萼木、黔金丝猴为代表的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300余种,是我国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梵净山作为保存较为完好的自然原始综合体,已列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成员和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主要生态问题。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和植被生物量水平较高,湿地资源优势突出,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保护地众多,生态保护价值极高。但区域内受制于岩溶发育、地表起伏大、不合理土地利用等因素,生态脆弱性较高。一是水土流失形势严峻。全区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5万公顷,较为严重区域主要分布在乌江流域思南以下部分地区以及万山—松桃一带。石漠化总规模较小,但程度严峻,中度及以上石漠化面积23.08万公顷。二是湿地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人为开垦、不合理利用、工矿污染、城镇农村生活污染等导致湿地规模缩减、水质等生态质量降低、生态功能呈现退化趋势。三是生态保护空间尚存在影响自然生态系统连通性、稳定性的人类活动。部分自然保护地仍存在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矛盾突出;部分生态廊道连通性因城镇、交通干线、水库建设等而受阻。四是森林植被结构较差,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区内森林覆盖率较高,但相对脆弱的石漠化灌丛占有较大比例;乔木林中混交林比例不高,多为人工林;森林中幼龄林、中龄林比例较大,纯林木占比高达60%以上;大部分地区郁闭度较低,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普遍偏低。

主攻方向。围绕维护生物多样性重点任务,该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攻方向,以梵净山及周边区域为核心,以石阡县、印江县、江口县、沿河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区域。全面保护森林、灌丛、农田等生态系统完整性,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助推乡村振兴。

第六节 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位于我省东南部,以黔东南州为主体,涉及黔东南州全部县(市),黔南州都匀市、荔波县、三都县,共计19个县(市),国土面积3.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和全省主要用材林基地,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突出生态资源优势。

自然生态概况。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地貌以侵蚀—剥蚀类低山至低中山丘陵为主;为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雷公山一带为暖温带气候。本区是贯通南部地区的关键横向陆域生态廊道,也是全省纵向陆域生态廊道的集中起源地,且涵盖了㵲阳河、都柳江、清水江等重要水域生态廊道,有黄平县、施秉县、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锦屏县、榕江县、从江县、荔波县、三都县10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突出,水源涵养总量216.10亿立方米,保土总量105.77亿吨;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野生植物33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500多种,国家和地方特有以及重点保护动植物100余种,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物种基因库,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至极重要地区集中分布在都匀—丹寨—雷山—榕江—从江一带。荔波茂兰喀斯特已被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员、世界自然遗产地,誉称“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主要生态问题。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我省常态地貌的集中分布区,森林、灌丛、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占比接近80%,植被覆盖度与森林覆盖率全省最高,植被生物量水平明显高出其他区域,湿地资源、生物资源优势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质量整体优良,具有突出生态保护价值。受人类活动影响,仍存在少量生态问题。一是森林植被整体结构缺陷。区内森林覆盖率为全省最高,但天然森林占比较小;森林垂直结构趋于简单化、近乎均为单层林;树种结构以针叶类、阔叶类纯林为主,混交类森林稀少;幼龄林占比较大,人工成熟林、过熟林较多,森林植被存在结构缺陷。二是生态保护空间、生态廊道与城镇空间存在矛盾。由生态保护红线及特殊生态控制区构成的生态保护空间中,仍存在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城镇村建设、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连通性、稳定性及原真性。三是土壤侵蚀和石漠化零星分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在西部较为集中。区内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为8.6万公顷,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9.8万公顷,整体程度轻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地貌破坏、水土污染、植被退化等,主要集中在西部都匀—麻江—凯里一带。

主攻方向。围绕维护生物多样性重点任务,该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攻方向,以黄平县、施秉县、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锦屏县、榕江县、荔波县、三都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区域。全面提升森林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遏制水土流失,有效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第四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任务和工程

为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按照《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结合贵州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现状,部署十大生态修复工程。

第一节 黔西高原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

本区生态修复主要围绕修复高原生态屏障的重点任务,以增强石漠化防治、水源涵养,全面治理矿山环境问题,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提升国土绿化面积和森林系统质量为目标。按图斑因地制宜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修复生态功能,优先恢复为宜耕土地;开展矿山集中连片区生态修复,统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以及城镇空间,使区域地质环境达到稳定、生态功能逐渐恢复。实施退化农用地生态修复,维护提升农用地生态价值;选择重点区域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生态功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小流域开展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增加国土绿化面积;加强重要湖泊、水库、河流湿地治理修复,恢复湿地功能;加强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建设,实施森林抚育、人工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生态工程,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构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网络,开展外来物种入侵和重要生态廊道的调查评估。黔西高原水源涵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人工辅助修复和生态重塑为主,部署乌江源水源涵养和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南北盘江上游水源涵养和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第二节 黔中城市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

本区生态修复主要围绕提升城镇生态品质的重点任务,以增强人居保障、水源涵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国土绿化面积、城市森林景观,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为目标。统筹城内城外,保护和修复各类生态系统,在主要城镇周边建设生态缓冲带,稳定区域生态系统;培育功能完善、季相丰富多彩的城市风景林,提升森林景观;连通城市内外河湖水系,重塑健康自然的河湖岸线,修复自然洼地、坑塘沟渠;优化城镇各类用地结构,提升国土利用集约化水平;提升城市韧性、城市生态品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在全区开展农业空间生态修复,恢复林地、灌丛、草地、河溪、坑塘等的生态功能,维护提升农用地生态价值;选择重点区域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体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生态功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图斑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实施矿山集中连片区生态修复,推进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黔中城市生态功能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保育保护和人工辅助修复为主,部署黔中城镇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重点工程。

第三节 赤水河生态廊道保护区生态修复

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按照《贵州省协同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作方案》具体部署,本区生态修复主要围绕保障流域生态廊道重点任务,以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石漠化防治,提升生态廊道连通性、国土绿化面积和森林质量,全面修复区内矿山生态环境为目标。重点开展赤水河岸线生态护坡与滨河生态景观修复、河道清淤、建设生态隔离带,提高岸线生态功能,保障河流生态流量;加强流域水生态治理,大力保护达氏鲟、胭脂鱼等珍稀动物,强化外来物种管控,有效治理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维护区域水生物种多样性,改善流域水域网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连通性。加强水源林建设,实施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增加国土绿化面积,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建设,实施森林抚育、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生态工程,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矿山集中连片区生态修复,选择重点区域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赤水河生态廊道保护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保育保护和人工辅助修复为主,部署赤水河上游矿山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赤水河下游流域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第四节 南部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生态修复

本区生态修复主要围绕提升国土绿化面积、保障流域生态廊道重点任务,以增强石漠化防治、水源涵养,提升生态廊道连通性、国土绿化面积和森林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要充分挖掘国土绿化潜力,辅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移民政策、产业发展等综合治理措施,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对生态系统恢复力丧失的极重石漠化连片区域,开展黔石保护利用试点工程。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等保护保育措施,逐步将马尾松、杉木等人工纯林改造为针阔混交林,积极开展面山植被恢复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开展区内主要河流的岸线生态护坡与滨河生态景观修复、河道清淤、建设生态隔离带,提高岸线生态功能,保证河流生态流量,改善流域水域网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连通性;加强外来物种管控,有效治理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维护区域水生物种多样性。加快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修复生态功能,优先恢复为宜耕土地。改造中低产田、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南部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生态修复以人工辅助修复和生态重塑为主,部署北盘江下游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修复、黔南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第五节 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修复

本区生态修复主要围绕维护生物多样性重点任务,以增强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国土绿化面积和森林质量,全面保护修复森林、灌丛、农田等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为目标。要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科学构建重要原生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网络,采用封山育林、商品林赎买、生态效益补偿、生态隔离带建设等方式,重点保护以梵净山为代表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开展陆域水域生态廊道修复,逐步扩大黔金丝猴、黑叶猴等珍稀野生动物山地丘陵栖息地,恢复芙蓉江、洪渡河、锦江流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改善珍稀水禽栖息地生境条件。加大乌江干流及一级支流两侧石漠化综合治理、岸线生态修复,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按图斑因地制宜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恢复生态功能,优先恢复为宜耕土地;实施退化农业空间生态修复,恢复林地、灌丛、草地、河溪、坑塘等的生态功能,维护提升农用地生态价值。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保育保护和人工辅助修复为主,部署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第六节 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修复

本区生态修复主要围绕维护生物多样性重点任务,以增强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遏制水土流失、提升森林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目标。加强区内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强化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濒危物种种群保护,构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网络,整合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并勘界立标,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完成现有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强区内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管护,实施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低质低效林改造,重点保护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提升苗岭山区森林质量。开展岸线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水源保护带和生态隔离带;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加强外来物种管控,有效治理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开展重要生态廊道调查评估,保护修复水陆生态廊道。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保育保护和人工辅助修复为主,部署沅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都柳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

第七节 “十四五”期间生态修复重点任务和工程

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按照各部门的职能和计划,部分生态修复工作先行开展。“十四五”期间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35.5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149万公顷;完成低产林改造66.67万公顷,退化林修复33.3万公顷,森林抚育20万公顷;完成河流湖泊岸线生态保护修复面积1.5万公顷,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廊道保护修复工作;优先开展雷山县西江镇、开阳县南江乡、赫章县平山镇、水城区勺米镇等20处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制定历史遗留矿山“一矿一策”方案,更新全省历史遗留矿山数据库。重点实施武陵山区、乌江流域片区、赤水河流域片区等重要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围绕息烽县、盘州市、钟山区、金沙县、赫章县、沿河县、凯里市、福泉市8个县(市、区)打造历史遗留矿山示范区,构建矿山生态修复的新模式。“十四五”期间基本完成我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面积5000公顷,有条件的均恢复为新增耕地。

一体化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组织开展“黔中城镇生态修复和国土整治重点工程”“北盘江下游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流域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实施方案编制、申报入库,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结合《贵州省协同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作方案》,统筹开展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修复技术支撑。“十四五”期间,启动黔中城市生态功能区及磷铝矿山集中开采区生态地质综合调查、北盘江下游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生态地质调查,支撑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的实施方案编制和申报入库。研究探索废弃矿山等碳储存新路径,选取地质封存潜力区进行试点示范。开展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监测评估和适应性管理,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十四五”期末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重点项目的实施进度、建设内容等作出合理调整,持续推进规划实施。

第五章 保障机制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构建“省级统一领导、市县组织实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各级人民政府为生态修复工作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负总责,将生态修复项目实施与领导干部考核相结合,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日常监督指导,强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全过程监管、全区域监测。

第二节 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研究制定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建立完善生态修复项目管理、资金保障、社会资本参与、生态补偿的政策制度。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探索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碳汇交易、全域土地整治协同推进的新路径;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考核评估体系。

第三节 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统筹各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林业改革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专项资金,集中支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形成资金投入合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的方式,配置相应的自然资源资产,优先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黔石保护利用、其他森林经营等领域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符合政府性基金投向的项目,鼓励申请基金支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探索生态保护、环境修复、自然资源与城乡土地开发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第四节 实施协同治理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理念”,统筹考虑山脉、水系整体性,注重山上山下、上游下游系统性,与周边相邻省份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共享基础资料、统筹修复方案、交流实施情况、解决工程问题,实现区域综合治理,突出区域整体效益。加强部门协同,指导编制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形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提升我省生态修复成效。

第五节 提升技术支撑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技术、生态监测技术、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水资源合理利用技术、地下空间保护开发、岩溶区碳储碳汇等关键性的科技攻关。加快建立适合我省岩溶地区的生态修复标准体系,推进新技术新方法的示范和推广。注重人才引进培养,补齐人才结构短板,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业团队建设。开展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生态地质综合调查,开展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监测评估和适应性管理,支撑重点工程的落地实施和顺利推进。

第六节 鼓励公众参与

强化公众参与意识,加强规划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注重多层次、多形式的规划宣传,将规划实施变成全社会参与的共同行动,提高全社会对生态保护修复的认识。办好贵阳生态文明论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推动生态文明实践。实行项目公告制度,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工程的有关政策、项目地点、项目规模、建设内容、投资总额、资金构成以及建设过程进行公告,确保公众对工程实施进行有效监督。


进微信群聊规则

方式1:加入有很多人咨询的会员后,微信添加崔老师handsystem,告知想要加入的群聊,直接邀请。

方式2:转发公众号有很多人咨询的文章,发朋友圈(可见,不删除);或发微信群(至少30人,行业相关),截图发送崔老师handsystem,告知想要加入的群聊。

  • 完整资料数据索取路径

方式1:资料换资料,微信添加崔老师handsystem,提供一份主题相关的文件后获得文件(一天仅限一份)。

方式2:加入有很多人咨询的会员,在星球内搜关键词,或输入网页网址https://t.zsxq.com/079HVKLRB,微信扫码登录,可直接不限数量下载文件。

方式3:转发公众号有很多人咨询的文章,发朋友圈(可见,不删除);或发微信群(至少30人,行业相关),截图发送崔老师handsystem,并告知资料名称(一天仅限一份)。


更多相关精彩内容推荐

生态修复专题

汇总丨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 专题研究
干货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题研究培训
推荐丨一张图读懂江西省“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附汇报PPT)
资料丨河南省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资料丨湖南省印发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
资料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值得参考
资料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
资料丨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
资料丨江西省吉安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征求意见稿)
资料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试点应用2019
资料丨城镇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机制探讨
资料丨浅议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推荐丨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转型发展研究
专题丨长沙市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专题研究(征求意见稿)
推荐丨生态文明背景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政策解读
推荐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信息化探索
最新丨四川省发布全国首个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
资料丨浙江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2020年工作要点
收藏丨山西省晋阳湖、漳泽湖、云竹湖、盐湖、伍姓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资料丨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和起草说明
推荐丨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0-2035)
收藏丨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2020-2035年)解读
报告丨历年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专题汇总初步分析
资料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自然生态格局保护与环境修复治理专题研究
推荐丨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草案
资料丨《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出台
推荐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
资料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
收藏丨陕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资料丨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资料丨湖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资讯丨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 发布
资料丨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最新丨河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编制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资料丨辽宁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征求意见版
收藏丨雅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年) 征求意见稿
资料丨宜宾市叙州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资料丨黑龙江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征求意见版
新闻丨中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
收藏丨国家公园标准化规范资料
收藏丨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技术规范
最新丨首批国家公园名单公布,它们在哪个省份?
资料丨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草案
推荐丨一图读懂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
资料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等12项行业标准报批稿公示
最新丨上海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和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有什么不同?
推荐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
干货丨王薇:自然资源生态安全预测预警方法与实践
资料丨叶嘉琦:浙江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应用场景的实践与探索
资料丨吉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贵州相关资讯

最新丨贵州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推荐丨贵州省普安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报告

资料丨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龙山镇总体规划(2020-2035)

资料丨《贵州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出台

资料丨贵州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推荐丨贵州省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最新丨贵州省六盘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加群提示


十大社群交流平台:GIS技术交流、地质生态交流、遥感技术交流、空间规划编制、新型智慧城市、无人机航测建模、地理信息大数据、测绘软硬件产品、高精度地图自动驾驶、乡村振兴交流。入群请加多向选择崔老师微信handsystem


更多精彩资讯扫码关注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有很多人咨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