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0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知识点总结精讲

请关注+→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2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知识点精讲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电子课本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目录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讲

《齐桓晋文之事》朗读精讲

《庖丁解牛》朗读精讲

2《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精讲+知识点
3《鸿门宴》朗读精讲+知识点
4《窦娥冤》朗读精讲+知识点

5《雷雨》朗读精讲+知识点

6《哈姆莱特(节选)》朗读精讲

7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8《中国建筑的特征》
9《说“木叶”》知识精讲
第4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学习活动
一.认识多媒介
二.善用多媒介
三.辨识媒介信息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知识讲解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马克思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

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且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

悼词

悼词,中国古代称为“诔词”“哀辞”“吊文”“祭文”等。现代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业的文章;狭义的悼词指在追悼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寄托哀思的专用哀悼文体。本文属于后者。

悼词的一般要求:

1.介绍逝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等。  (记叙手法)

2.介绍逝者的简历,颂扬其主要业绩和优秀品质。(议论手法)

3.给逝者的总体评价,寄托哀思,慰问死难家属。(抒情手法)】■

讳饰

讳饰也称“婉曲”,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的表达形式。

写作背景

【高清课堂

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

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字词汇总

字音

不可估量liáng)    豁(huò)然开朗      悼(dào)词        肤(fū)浅        

衷(zhōng)心喜悦    卓(zhuó)有成效     嫉(jí)恨         诽谤(fěi)      

繁芜(wú)丛杂         诅咒(zǔ)           给(jǐ)予答复     诬(wū)蔑         

成语

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工夫深入钻研。

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

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逝者的姓名和去世的时间

第二部分第2至第7详述死者的简历,生平的业绩,以及他的精神品质

第三部分8、9段,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把握重点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交代详细时间。原因有三:首先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其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难忘的时刻;再次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包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之情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句中的“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是指“死”。对于马克思的死作为最亲密战友的恩格斯,内心悲痛欲绝又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而对于读者和听众来说,经过作者这么一“讳饰”,就感觉刺激性小多了,情调也缓和了,并且能与追悼会的氛围相吻合,更便于人们接受。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突出强调“不到两分钟”,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

这一段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回避了“死”字,既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不愿意承认同时也表明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的心里。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这一段,我们要关注两个“对于”;后面的几段,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对于”来论述马克思的丰功伟绩的。第二部分,总体的论证结构是总分式,先总说马克思在革命和历史科学的功绩,然后再分说在这两个方面的具体功绩。

“空白”运用借代手法,用比较具体的视觉空间上的“空白”,代替比较抽象的历史时间上的“空缺”,形象地表达马克思逝世对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同时,也表现出马克思的逝世,给人们思想上和心理上带来的茫然:这是对马克思的历史作用的高度评价,冷静的评价中饱含着深深的遗憾和无限的崇敬。

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的提示词“不仅如此”,表明这两段之间的关系是层进式。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奠定了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粉碎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梦呓,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进而对社会、宗教、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恩格斯把马克思的发现同达尔文的发现相提并论,说明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了对马克思这一发现的高度肯定,从而赞赏了马克思的聪明才智。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在黑暗中摸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就此所做的一切研究的盲目、混乱和毫无效果;同时,又与“豁然开朗”构成鲜明的对比,衬托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具有拨乱反正的独创价值。比喻和对比的运用,高度地赞颂了马克思的杰出才能。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马克思的发现不是这样的“一个”,也不是这样的“两个”,而是“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马克思主要是从事历史科学研究的,但是“甚至在数学领域”,对自然科学,他也有独到的发现。

“能……该是很够了”,说明“有这样两个发现”是极不容易的,非常了不起的;“即使只能……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退一步,说明“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是很不容易的,很了不起的;“但是……”转折,与前面形成对比,同时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叙述马克思在其他领域的发现;“甚至……”递进,在叙述马克思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叙述他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独到的发现” “能……该是……。即使只能……也……。但是……甚至……都……”让步、转折、递进,多种句式的配合运用,以退为进,步步推进,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超凡的天才智慧的由衷的赞叹和敬佩。

第五段和三四两段的关系还是递进。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第六段在整个文章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之前讲的都是他作为科学家的巨大贡献,接下来讲他的革命实践。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第七段和第六段是因果关系。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这是对马克思“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实际革命斗争的状态的描述。“生命要素”,说明斗争对于马克思的重要意义。“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革命事业的爱;“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不屈服、不放弃,是爱的升华和深化;“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这三个词语由表达热情到表达行为再到表达结果,层层递进,不可颠倒。语言精练简洁、富于感情色彩,热情颂扬了马克思的革命斗争精神。

整个第二部分,详细地论述了马克思的贡献: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在自然科学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甚至是数学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对于他而言,更为重要的是理论科学的实践运用,是革命实践。

最后一个部分是对马克思的一个总体评价。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把政敌对他的“忌恨” “诬蔑” “驱逐” “诽谤” “诅咒”比作“蛛丝”,形象地表现出马克思对缺乏正面战斗力量的政敌的蔑视;“轻轻拂去”,形象地写出他对政敌的卑劣手段的“毫不在意”,表现出马克思对政敌的藐视和对胜利的自信。这一比喻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无所畏惧的战斗气概和无往不胜的战斗力量的敬佩之情。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尊敬、爱戴和悼念”不能颠倒顺序,作者真挚而丰富的感情溢于言表。

 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可能有过许多敌人”和“未必有一个私敌”构成对比说明马克思的敌人是现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敌人,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而不是他个人的敌人;他是为事业而战,为阶级而战,而不是为个人而战。这是对马克思在革命斗争中体现出来的人格的描述评价。通过对比,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献身精神和无私无畏的高贵品质。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他用毕生的精力努力奋斗,使他在理论创造与革命实践两方面都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我们应该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铭记他的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发挥的重大指导作用。他是一个以推动历史进步为毕生事业的伟大导师,帮助人类荡涤了历来掩盖历史真实面目的重重迷雾。让我们与恩格斯一同深情地祝愿“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知识迁移

(2016  全国卷Ⅲ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 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 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D(A项,“不顾家庭,离家出游”不当,原文是说“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他并非不顾家庭。C项,《日知录》和《音学五书》是否也是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写成,原文无依据。E项,“顾炎武一生奔走”不当,原文说他“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暮年独居北方”。

2. 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3. 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4. 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

拓展阅读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节选)

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

  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以鼓舞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去决定它。

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但是,不只是虚荣心能够引起对这种或那种职业突然的热情。也许,我们自己也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让我们承担的重大责任;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

  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然而,我们的目光应该投向哪里呢?在我们丧失理智的地方,谁来支持我们呢?

  是我们的父母,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辛酸。——我们的心这样提醒我们。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但是,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

  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出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

  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工作起来也很少乐趣,但是,为了克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并对自己说,我们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还有比这更难于靠外界的赐予来补尝的感情吗?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

……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巩固练习-打印版含答案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红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估量(liàng)      悼(dào)念    肤(fú)浅

B.繁芜(wú)丛杂      忌(jì)恨    空(kòng)白

C.豁(huò)然开朗    诬蔑(mie)   领域(yù)

D.卓(zhuó)有成效   诅(jǔ)咒    诽谤(bàng)

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一组词,有的是同义词,有的是反义词;从括号里选择适当的词填在句子的空白处。

⑴他是个____的人,文化程度很低,但对学习技术都有一种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_________精神。(顽强,坚强)

⑵像一个在黑暗中________的夜行人看见黎明的天光一样,他在长时间的_______中,发现了苍穹里的一颗新星,喜悦的心情真是难以形容。(探索,摸索)

⑶不懂马列主义的人,看问题往往流于_______,用马列主义武装起头脑的人,看问题时才能比较_______。(肤浅,深刻)

3.(2016  宜昌一中期末)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沼泽  跋涉  遗笑大方  故名思义    B.慷慨  嘉宾  雀巢鸠占  没精打彩

C.浮苹  拾掇  虚无缥缈  阡陌交通    D.废墟  矜持  关系暧昧  矫枉过正

4.(2015-2016  包头九中期中)下列各句加红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不愿说出实情,闪烁其词地遮掩过去了。

B.这一特大洪灾发生后,全市各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我们也要响应号召,鼎力相助

C.董事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员工们许多提升产品品牌影响力的好建议。

D.目前学术界存在大量不端行为,抄袭、剽窃、造假已经蔚然成风,这与无原则宽容的学术环境是分不开的。

5.(2015-2016  绵阳南山中学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日是否会在钓鱼岛问题上“擦枪走火”,进而爆发一场局部战争?大多数人对此持否定态度,基本理由是:日本不敢打,中国不想打。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经济改革,特别是金融改革,将为中国的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渠道。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6.从这一自然段中找出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A.给马克思以准确而崇高评价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B.突出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

C.刻画马克思逝世时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工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7.对马克思的逝世,不说“死”,而是说“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这种委婉的说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从下面的词语中选出三个:

①沉痛  ②悲痛  ③悲愤  ④敬仰  ⑤崇敬  ⑥尊敬  ⑦遗憾  ⑧思念  ⑨怀念

8.对“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A.马克思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在理论上还有许多工作未做。

B.如同马克思毕生献身于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的革命家是很少见的。

C.说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将成为不可补偿的损失。

D.说明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成毕生的使命;决心为此而奋斗的精神崇高而伟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注:《悼念玛丽•居里》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许良英、范岱年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美国人,物理学家,因提出相对论而享誉世界。这是爱因斯坦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发表的演讲。

9.这篇短文在第一段就点明了中心,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一段中的“后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                               

与之相对的“前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                                  

11.第二段介绍了居里夫人的伟大品格,请用简明文字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些语言,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通过表层信息挖掘其隐含实质。本文第四段,反过来说,意味着什么?

A.欧洲知识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欧洲的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本文所悼念的都是世界上杰出而伟大的人物,两文在行文上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题解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估量(liáng)  悼念(dào)   肤浅()   繁芜丛杂()   忌恨()    空白(kòng)

诬蔑(miè)   豁然开朗(huò)领域() 诅咒()   诽谤(bàng)  卓有成效(zhuó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量:①估量(liáng)  胆量(liàng)      空:①空白(kòng)   空调(kōng

三、辨析下列形似字

①衷(zhōng)心    哀(āi)伤  ②竞(jìng)争  竟(jìng)然  ③诅(zǔ)咒   沮(jǔ)丧

四、解释下列词语

不可估量:不能估计。              浮浅:浅薄;肤浅

繁芜丛杂:本指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

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搞通了思想,领悟了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嫉恨:因嫉妒而愤恨;憎恨。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诬蔑。   浅尝辄止:刚入门就不再钻研。

五、辨析下列近义词

(1)①领域:指认识的范围,也用于一般的社会活动适用范围较大。:如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②范畴:哲学术语,只能用在思维逻辑等方面,适用范围较小。:如本质和现象是唯物主义辨证法的基本范畴。

二者都是名词,都可以指一定的范围。

(2)①摸索:指在不明方向、缺少经验的情况下一点一点的寻找,对象多为方向、门径、经验等。有“试探”的意思。:如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②探索:侧重在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对象多为本质、根源、奥秘、规律等。书面语色彩更为浓厚。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我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六、按要求完成语法练习。

(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①指出这个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中心语。

主语:逝世    宾语中心语:损失;

②“欧美”是“战斗着的”的定语,还是“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定语?

          “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定语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①指出句子的主语和状语。主语:马克思  状语: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②指出“为”的宾语。   “为”的宾语:意识形态?;                                                           

③指出全句宾语的中心语。   全句宾语:发展规律                                                        

七、重点语句理解

1、“一生中能有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两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______两个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其成就和贡献是非常巨大的。_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句话有什么艺术特点?它有何含义?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含蓄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

3、怎样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