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教(浙美版)小学美术1-6年级整册教案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语文

作文

数学

英语

法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

音乐

育儿

网校

(浙美)浙教版小学美术1-6年级上册秋季学期整册教案

(浙美)浙教版小学美术1-6年级下册春季学期整册教案

一年级下册

1.五彩的烟花

2.我的老师

3.叔叔阿姨真忙

4.刮出来的画

5.卷纸动物

6.小小书签

7.缤纷花布

8.美丽的盘子

9.窗花花

10.漂亮的拉花

11.摹印纹理

12.手指印画

13.机器人来了

14.我喜欢的绘本

15.热带鱼乐园

16.神气的大公鸡

17.大牛和小牛

18.蘑菇家园

19.奇妙的昆虫

20.民间玩具

21 美术万花筒


二年级下册

1.春天在哪里

2.盛开的鲜花

3.田园风光

4.我的爱心卡

5.折剪蝴蝶

6.小画框

7.笔筒设计

8.倒影

9.印印画画

10.纸板画人像

11.民间年画

12.闪闪的星星

13.美丽的丝巾

14.做香囊,迎端午

15.向日葵

16.夏天

17.可爱的猫咪

18.潺潺的小溪水

19.我们画我们评

20.美术万花筒






三年级下册

1.灯彩辉映

2.台灯造型设计

3.巧折巧剪

4.绿色家园

5.生动的表情

6.我们爱劳动

7.爷爷奶奶

8.我家的厨房

9.眼睛的创想

10.图形的联想

11.门票设计

12.班级小报

13.活字印刷

14.小陀螺,转呀转

15.小小建筑师

16.奇石

17.会说话的石头

18.山外有山

19.南宋官窑

20.美术万花筒






四年级下册

1.茶香四溢

2.年年有余

3.节日的徽标

4.安全标识

5.时钟造型设计

6.家乡的桥

7.生长的植物

8.爱书藏书

9.奇妙的点彩

10.落日

11.夜色

12.亭子

13.房间的一角

14.线条的魅力

15.创造美的纹理

16.瓶子变个样

17.虫虫大聚会

18.良渚古玉

19.清明上河图

20.美术万花筒






五年级下册

1.画家故居

2.风筝风筝飞上天

3.木版年画

4.剪纹样

5.剪纸人物

6.剪纸中的故事

7.电影的始祖-皮影

8.设计《西游记》人物

9.弯弯的小路

10.光与影

11.植物写生

12.运动鞋写生

13.自行车写生

14.椅子的构成

15.圆筒造型

16.请柬设计

17.手绘校园招贴

18.映日荷花别样红

19.中国漆器

20.美术万花筒







六年级下册

1.外国的传世名作

2.用线画人物

3.色彩风景

4.奇妙的新画笔

5.奇思妙想

6.会动的“画”

7.巧妙的包装

8.展示设计

9.纸塑

10.竹

11.青花瓷

12.美无处不在

13.祖国美景知多少

14.拍一部小电影

15.我们的课本剧

16.东阳木雕

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8.美术万花筒

浙美版六年级美术下全册教案

第一课 外国的传世名作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外国传世名作,了解外国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利用多种欣赏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悟和分析。

    3.培养欣赏的能力,激发向往美的情愫,提高艺术修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可以用2课时完成,内容分为建筑、雕塑与绘画三个板块。

    西欧的古建筑与雕塑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长达2000多年,每一个时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帕提侬神庙”与“罗马大角斗场”的单纯与雄伟,  “巴黎圣母院”的挺拔与轻灵都是世界古典建筑的最高典范。雕塑《三女神》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这些雕像不是冷冰冰的大理石,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2000多年前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与500多年前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遥相呼应,分别展现了男女人体健康之美的最高理想。罗丹的《加莱义民》是彻底逼近真实的英雄组雕,表现了最大的人文主义关怀。

    绘画部分呈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 8、19世纪西欧美术的一些经典之作,内容涉及人物、风景、静物。让学生在看看说说中体会西方绘画的色彩之美、构图之美、内容之美,让学生选择性地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这些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的欣赏,不需要形成某一条历史线索,而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作品的美感,简单了解经典作品的社会学知识,以此拓宽审美视野,激发对美的向往。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西欧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难点:对作品形式美的欣赏,即作品中呈现的点、线、面、色彩、肌理、构图的理解,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品及作品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

    1.导人,揭题。

    这是一幅世界地图,红色圆圈里的是西欧,西欧主要有哪些国家?今天,我们准备由这里(浙江)出发,去领略西欧的传世名作。

    2.欣赏建筑:巴黎圣母院。

    (1)激发好奇。我们到的第一站是法国。这是深秋的上午,人们在广场上悠闲地散步、休息。你看那远处的三道大门,会是什么建筑?(巴黎圣母院,是一个教堂。)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把它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那么“巴黎圣母院”是一支什么样的交响乐呢?

    (2)感悟式欣赏。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感受。(高大、雄伟等,教师概括出“高”。)

    (3)形式欣赏。

    ①这里是“巴黎圣母院”的正门或说钟楼部分,你能找到哪些线?最多的是什么线?大量的直线给人以什么感觉?(挺拔、高耸、严肃等,教师概括出“直”。)

    ②局部欣赏大门,这是一道值得惊叹的大门,哪些地方让你惊叹?门上面设计成拱起的样子,拱起的是什么形状?有什么感觉?(尖尖的形状,升腾、轻巧、高耸等,教师概括出“尖”。)

    ③尖尖的不仅是门的设计,更让人神往的是塔尖的设计,这样高耸如云的塔尖让你产生什么遐想?

    ④小结三大特征。

    巴黎圣母院正因为具备雄伟、挺拔、轻巧,即高、直、尖的三大特征,成为了欧洲建筑史上划时代的标志,引领了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建筑风格。人们把这种具有“直、高、尖”特色的建筑叫做哥特式建筑。

    ⑤比较。之前的教堂建筑往往低矮笨重,空间阴暗。

    (4)自主欣赏。

    那么巴黎圣母院的内部空间又是怎样的呢?带给你什么感觉?你在哪里可以找到“哥特式”的三大特征?

(5)教师:  “石头的交响乐”是怎样的交响乐?

3.欣赏古罗马大角斗场。

    (1)感悟。饱览了巴黎圣母院,我们暂时离开法国去意大利。这是古罗马大角斗场,它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古罗马大角斗场建于公元72-82年间,略显椭圆形,最大直径188米,小直径156米,高57米,四层,外部全都由大理石包裹,下面两层,每层各有80个圆拱。角斗场中间为角斗台,长86米,宽63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教师简介时需要做一些比喻,使学生感受到它的庞大。)

    (3)细节欣赏。角斗台好像找不到,在哪里?原来中间我们看到的是地底下的管道和洞口,这里用于储存道具、牲畜和角斗士。上面原来是一个大平台,大平台中间有一些暗口。开始角斗时,工作人员拉开暗口的盖子,把野兽和角斗士从下面吊上来。

    4.欣赏帕提侬神庙。

(1)下一站是希腊,它有一座现存至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古希腊建筑,就是2500多年前的帕提依神庙。神庙长约70米,宽约31米,由46根高大的大理石柱环绕,虽然只剩下石柱林立的外壳,但你依然可以体会到什么?(磅礴的气势。)

(2)请看神庙东面三角形墙面上,本来有一组非常神奇的完整的雕塑,在300多年前随着整座神庙被炸而毁灭了,幸好留下了一些残片,我们还可以感受到2500年前雕塑的神奇,这些残片在大英博物馆,我们马上去英国。

    5.欣赏《三女神》。

    (1)这是用大理石雕成的《三女神》,说说这组石雕有什么神奇之处?(纤细而又繁复的衣褶紧紧贴着身体,好像她们刚刚从水里走出来一样。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女性饱满的身形,你几乎可以感觉到她们的身体随着呼吸在微微地起伏。这时你完全忘记了这是冷冰冰的大理石,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活人体。)

    (2)你知道希腊神话中三女神的故事吗?(老师讲述故事。)我想雕塑原来肯定是她们丈量和剪断生命线的形象,你能从残片中复原当时的形象吗?三人小组讨论模仿图片动作,然后推断出三个女神各自的角色。

    6.欣赏《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与《大卫》。

    (1)希腊的故事让人称奇,《三女神》的雕像让人称奇,然而最让人称奇的是法国卢浮宫,因为它是世界艺术的中心。我们返回法国去巴黎卢浮宫,这件雕塑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雕像,她的美表现在身体的健康之美和心灵的健康之美。

    (2)如果你运气好,意大利的另一件杰出的人体雕刻也会来到法国展览。它就是米开朗基罗刀下的《大卫》,《大卫》是男性雕像中最美的雕像,它的美同样表现在身体的健康之美和心灵的刚毅之美。两座雕像相隔2000多年,遥相呼应。

    (3)介绍米开朗基罗。他的艺术风格正是学习了像《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这样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艺术精华,成就了他的艺术高度,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7.欣赏《加莱义民》。

    (1)米开朗基罗完成《大卫》这件作品时,引起了整个意大利的轰动,300多年后,另一件作品在法国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就是罗丹的《加莱义民》,它讲述了一个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故事。(老师讲述故事。)

    (2)细节欣赏,学生尝试表演。

    ①雕塑分两组,前面三个一组,后面三个一组。看,前面的右边两个人是怎样的动怍与表情?可以站起来模仿一下(坚强、刚毅、悲愤、视死如归等。)。他们是不是英雄?

  ②雕塑右边前后两个人在做什么?(说话。)根据动作猜猜他们在说什么?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抗议、无奈等。)他们是不是英雄?

  ③雕塑后排另两个人是怎样的动作?模仿一下他们(害怕、痛苦、胆小。)。他们是不是英雄?

  ④小结。(让学生理解“以彻底逼近真实的心理刻画,强烈地震撼着人民的心”这句话。)

  ⑤组雕表演。请六位志愿者上台尝试表演。

  8.课堂小结。

  教师:从西欧转了一圈欣赏了这么多的传世名作,你有什么感想?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品介绍资料、油画工具。

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杜尚《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其实这是一个恶作剧,原作是500年前的一张油画《蒙娜丽莎》。

    (2)介绍油画工具。

    2.欣赏油画人物。

    (1)《蒙娜丽莎》与《椅中圣母》。

    ①油画的特点是可以把对象画得很像o  (出示《蒙娜丽莎》。)它是不是很逼真?除了像之外还给你带来什么感觉?(介绍作者。)

    ②(出示《椅中圣母》。)这是一张油画人物,像不像?作者是500年前的拉斐尔。

    ③这两幅画都是画母亲的,找一找两位母亲有什么不同?(如,一个抱着小孩,一个没有小孩.)你知道蒙娜丽莎的小孩哪里去了吗?(她死了,蒙娜丽莎当时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一个女儿,心情十分悲痛。)达•芬奇用了各种方法让她开心,你看她微微地笑了一下,但是不是十分高兴呢?(不是。)好像还带着一丝严肃和哀伤,当然还有做母亲的慈爱,达•芬奇把这么复杂的情绪都画出来了,可见他的绘画水平相当厉害。

④我们再来看看《椅中圣母》,这位妈妈是不是幸福多了?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很幸福?请注意,她不是一般的母亲,是一位圣母。之前画家都把她画成一个头戴光环,看上去很严肃、很神圣的天神,实际上动作僵硬,表情呆板。拉斐尔却把她画成一个美丽的、慈爱的人间母亲,你说哪一个更有亲和力?可以说这是一张划时代的杰作,因此达•芬奇和拉斐尔,再加上米开朗基罗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2)欣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①这是一位姑娘,看看她的耳朵上戴着什么?  (珍珠。)。所以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据说这一颗珍珠画得非常细致,珍珠里反射出来的房间景色都被画出来了。按照作者自己的讲法,这是他画姑娘肖像中最成功的一张,成功在什么地方?(光线照亮脸的感觉,神态等。)你能说说她的神态有什么动人之处?

    ②(局部分解。)微微地转身,清澈的眼神,欲说还羞的双唇,充分表达了姑娘的清纯之美。

    (3)欣赏《舞台上的舞者》。

①介绍材料(出示实物)。另一种与油画颜料很接近的材料叫色粉笔。我们通常叫油画棒,它可不可以达到油画的效果呢?

②(出示图片)画得像不像?哪些地方特别精彩?

③介绍作者。

    (4)小结。用油画材料表现人物的优势:第一,可以画得很像;第二,可以画得很精彩、很传神。

    3.欣赏油画风景。

    (1)欣赏《干草车》。

    ①油画颜料可以表现栩栩如生的人物,那它表现风景呢?(出示图片。)带给你什么感觉?

    ②师生讨论:

    你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仿佛感觉到了什么?(如凉凉的风,清新的空气。)

③介绍作者。

(2)欣赏《孟特芳丹的回忆》与《埃克河边的磨坊》。

    ①请学生自由选择一张风景画,在纸上写一写:

    你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仿佛感觉到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老师做补充,一句话介绍作者。

    (3)小结:用油画颜料表现风景的优势:第一可以画得很像;第二可以让人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4.欣赏油画静物。

    (1)欣赏《铜质给水器》。

    ①油画表现静物会怎么样呢?静物就是平常生活中的瓶瓶罐罐、花果蔬菜等。画的是什么?请你看一看是什么材质?请你“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请你“敲一敲”  “听一听”有什么声音?画家描绘的是农民生活还是贵族生活?(他画的静物好像有生命一样,使你看了有一种朴素的亲切之感。)

    ②介绍作者。

    (2)欣赏《蓝色的花瓶》。

    ①最后要隆重推出的一位画家是塞尚。德加和他的一位画家朋友都说过一句话:  “如果谁家的孩子像塞尚那样画画,孩子的妈妈肯定会将他按在腿上揍他的屁股。”

    ②(出示图片o)你看苹果画得像不像,鲜花画得像不像?(不像。)那么为什么他会成为法国19世纪末期最伟大的画家呢?要知道里面的奥秘,当你拿起笔开始学画,一切就清楚了。

(本教案设计有两条暗线索:一条是不断呈现绘画工具,让学生了解一r具的同时激发画画的欲望;另一条线索是像与不像的问题,前面所有的作品都像,最后一张不像,为以后学习:现代绘画设置了一个悬念。)

 

第二课    用线画人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速写画,掌握线描的相关知识和表现方法。

    2.欣赏优秀的线描人物作品,学习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人物。

    3.开拓艺术欣赏视野,激发对人物画写生的兴趣,并乐于尝试。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线条是最基本的绘画造型元素,它既可以表现静态的轮廓'也可以表现动态的韵律。中外艺术家们通过对线条的灵活运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使线条在艺术作品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根据学生已有的写生知识及表现能力,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疏密有致、轻松灵活的线条为同学写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科书提供了一组不同时期的优秀线描人物作品,有追求神形兼备、讲究笔墨趣味的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这幅中国画中的白描诠释了线描的极致精美、极致韵味;有近代画家的三幅人物速写图,席勒的作品人物神态逼真传神;叶浅予用寥寥数笔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演员的曼妙舞姿;马蒂斯的作品则有着孩子般的稚拙,充满了童趣。通过赏析,了解画家作品中用线条表现人物的各自特点,懂得完成一个形象的描绘,要用不同的线条和这些线条所组成的形状去刻画,理解不同线条带给人不同的感觉,正确学习线描人物的精髓。

    教科书中提供的步骤图和小提示清晰明了,教师可及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速写的步骤。同龄人的作品个性鲜明,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有助于拓宽创作的思路。教学时,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调整好心态,不拘泥于人物脸部五官的形态束缚,要像画家克利所说的那样“牵一根线条去散步”,大胆地表现人物的动态特征。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线描人物的基本画法。

    难点:用疏密有致、轻松灵活的线条进行人物写生创作。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线描工具(记号笔、中性笔、荧光笔、铅笔等)、画纸。

    (教师)课件、线描工具(记号笔、中性笔、荧光笔、铅笔等)、画纸。

教学过程

    1.欣赏感受。

    (1)欣赏白描人物作品,提问:作品表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出示一组经典的人物速写作品,提问:这些作品是运用怎样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各自有什么特点?

    (3)提示课题:《用线画人物》。

    2.探究启发。

    (1)欣赏马蒂斯的作品《靠椅子的男人》,感受人物速写画的魅力。

    (2)出示速写《靠椅子的男人》的步骤图,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与步骤。

    (3)小提示:对人物进行写生时,要仔细观察对象,不要随意移动位置。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

3.创作表现。

(1)学习建议:

①临摹一位大师的人物速写作品。

②用疏密有致、轻松灵活的线条,为同学写生。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作品展评。

5.拓展延伸。

 

第三课    色彩风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尝试用色彩画一幅风景画。

    2.通过思考、比较、欣赏与讨论的活动,感知色彩风景的画面效果,初步掌握用色彩表现风景的方法。

    3.积累色彩知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六年级的孩子对周围的客观事物、景象能够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并能发现其中的美。孩子们对美术技法的学习也变得迫切,他们希望通过美术专业知识更好地表现具有主观感受和情感的作品。

    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色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重点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力,同时学会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创作描绘色彩风景画。教学时应寓景于情,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学生已有的构图和色彩知识的基础,例如:六年级上册的《窗外的风景》一课中学习过风景画的构图知识:三年级上册的《三原色三间色》《四季歌》等课中学习过基本的色彩知识。通过欣赏大师的色彩风景作品,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色彩风景的绘画方法与步骤,学习色彩与光的关系以及色彩风景中笔触表达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色彩感觉与表现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充分利用色彩知识创作或临摹一幅风景画。

    难点:探究色彩风景的表现方法,创作出色彩丰富且具有美好情感的风景作品。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彩)颜料、水粉笔、调色盘、小水桶等水粉画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课件及常规的水粉(彩)画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中国画山水画作品与法国毕沙罗的《红房子》油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它们在色彩上有什么区别?以及西方色彩风景作品给自己怎样的感受。

    (2)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2.深入探究。

    (1)了解色彩产生的原理。

    提示:因为光影的变化,才有不同的色彩,了解色彩知识。

    (2)欣赏感受色彩。

    ①对比欣赏莫奈的《鲁昂大教堂》系列作品,学生说一说不同的光线下色彩有什么样的变化,谈一谈自己的色彩感觉。

    提示:每个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鼓励学生谈自已的色彩感受,适当引导。

    ②赏析莫奈的《干草垛》系列作品,对比欣赏中,学生找一找颜色,强调色彩的丰富性。

    提示:寻找丰富的色彩过程中,要强调画面的冷暖色调知识。

    ③赏析荷兰凡,高《普罗旺斯的干草垛》,强调色彩风景中的笔触表达。

    提示:让学生在画面中找一找不同的笔触表达,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绘画时的用笔。

    (3)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及构图知识。

    ①课件出示莫奈的《干草垛》色彩风景作品,学生找一找近景、中景、远景。进行课堂小练笔:用速写形式概括地画出《干草垛》的近中远三个景。

    提示:按先找近景,再找中景,最后找远景的方式来寻找,并用简单概括的速写形式概括。

    ②回顾风景中的近景、中景、远景及构图知识。

    (4)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色彩风景画的绘画步骤。

    3.尝试创作。

    (1)作业建议。

    ①写生照片或根据自己的记忆,用色彩表现心中最美的草垛风景。

    ②也可以临摹一幅名家的色彩风景画。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以“向大师学画风景”绘画作品展的形式展示作品,围绕作品的色彩搭配是否和谐、色彩变化是否丰富、笔触技法细部点缀是否完整等方面进行评价。

    5.课后拓展。

欣赏油画、水彩、色粉等不同色彩材料表现的风景画,鼓励学生课后也去试一试。

 

第四课    奇妙的新画笔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电脑美术,认识及初步运用不同的电脑绘画工具。

    2.在欣赏、游戏、探访等基础上,学会图层、特效工具的使用,并尝试使用相应的电脑软件进行绘画创作。

    3.在电脑绘画创作的经历中,发展数字美术创作的持续兴趣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这是本套教科书首次触及引导学生运用电脑软件进行绘画表现的美术课。从《奇妙的新画笔》一课出发,《奇思妙想》《会动的“画”》《奇妙的包装》《展示设计》《拍一部小电影》等课的学习,向孩子们展现了采用电脑软件进行绘画、动画、设计、影视等在内的关于数字美术创作的全新学习系列。

    本课作为小学电脑美术的起始课,需要抓住其两个方面的学习:第一是对电脑绘画软件的了解与熟练。本部分教学,要避免像信息技术一样,仅仅是围绕“软件”的认识去学,又不能以讲授的方式去进行刻板的传授,因为这样做,既费时又低效。利用闯关、软件探究等办法引导,可激发学生主动、深入地认识软件,同时结合笔触效果的体验、图层的揭秘等行动,可将掌握软件的探究与绘画表现的效果感受力口以有机整合;第二是电脑软件在绘画上的创意运用。从“自选电脑软件内置的不同绘画工具进行画面创作”到。利用不同特效工具进行处理”,其旨在引导学生将电脑美术可自由修改、变幻调整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

    教科书提供了基于Photoshop电脑软件和电子绘画板环境的学习情境和电脑美术作品,这仅仅是为师生开辟电脑绘画创作学习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与启示。具体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电脑软硬件条件,随机生成与重构课程资源,以带来更具针对性的引导。

    2.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电脑美术,学习用电脑软件进行绘画。

    难点:电脑绘画工具及图层等的熟练运用与画面特效的合理化、个性化表现。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图片保存在自己的邮箱或U盘中,为用电脑软件进行特效处理学习做好图像资源个性搜集的准备。

    (教师)课件、学件等。

教学过程:

    1.比较找不同,走近电脑绘画。

    (1)创设“让我们和数字娃一起遨游神奇的电脑绘画世界”这一学习情境,直奔学习主题。

    (2)引导学生辨析:电脑绘画与传统绘画有何不同?(如表现工具、作品的质感、保存方式等存在不同。)在此基础上,引出学习主题:奇妙的新画笔。

    2.层层闯关,探索电脑绘画。

    在基于Photoshop电脑软件和电子绘画板环境的学习情境里,结合带有操作步骤指令的美术学习卡,引导学生经历“玩转工具”  “揭开图层”  “特效实验”等不同层次的闯关学习,通过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会电脑绘画。

    (1)闯关No.l:玩转工具,体验笔触变化。

    引导打开Photoshop电脑软件界面,用铅笔、油画笔、马克笔等不同绘画工具画线条,比一比:谁画的线条多、变化多,以此引导学生体验不同工具带来的笔触变化。

    打开PPT,请学生欣赏作品:这两幅画分别是用什么电脑绘画工具表现的?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绘画工具,表现具象或抽象的画面,并谈谈这样绘画的感受。

    (2)闯关No.2:揭开图层,探寻表现方式。

    打开Photoshop制作的源文件1.2,探究一下图层的好处有哪些?如图层可以帮助我们分别处理不同的元素,便于修改。图层还可以用于不同表现风格画面时的图片合成。

    (3)闯关No.3:特效实验,感受创意魅力。

    打开PPT,引导学生观赏作品,并思考:这两幅电脑画分别表现了哪些不同的绘画效果?分别是采用了哪些特效工具制作而成的?小结:利用复制粘贴、拉推变形、浮雕等特效工具,可以轻松地创作出奇妙的效果。

4.个性表现,创作电脑绘画。

选择你喜欢的电脑软件特效,对自己创作的电脑画或现成的图片进行处理。

    5.赏评延伸,,引向数字美术。

    (1)说说自己的电脑画是采用什么工具表现的,选出特效处理效果最好的作品并说说理由。

(2)电脑绘画获得的图形,除了开辟全新的数字绘画艺术之外,它还有什么用处呢?听取学生回答之后,呈现一系列电脑图形运用的画面和本课小结,从而将学生引向数字美术创意学习的崭新时代。

 

第五课    奇思妙想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联想的思维方式设计形象,利用电脑进行表达。

    2.通过欣赏、观察、讨论等活动,展开丰富的联想,用绘画拼贴或者电脑制作的方法来设计表现出具有奇妙意味的图像。

    3.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划分的学习领域,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培养学生形成大胆创新的设计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动手能力。

    教科书中首先选用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去感受作品“奇”在何处,  “妙”在哪里,点明奇思妙想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同时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次,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并做简单的联想练习,为自己的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求学生通过探索研究,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设计一个奇妙的图像,并能表达自己作品的创意。

    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活跃学生思维、激发想象力上,把学生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教学中,多让学生欣赏并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奇思妙想的核心是联想,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简单的联想练习,为后面的创作奠定基础,这也是解决教学中难点的主要手段。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会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的东西。

    2.重点、难点。

    重点:展开联想,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难点:将不同事物进行巧妙地联想和重组,构成一幅有新意的画,能体现出一定的创意。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画纸、颜料、有彩图的杂志或有精彩图画的广告纸等、彩纸、剪刀、胶水、记号笔。

    (教师)课件、铅画纸、颜料、剪好的彩色图片、彩纸、剪刀、胶水、记号笔。

教学过程

    1.认识达利,导人新课。(课件出示达利的照片。)

    教师:你认识他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对!他是一个极富个性的人,有人称他是疯子。他常常会做一些让普通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疯狂的事情,而且他自己也承认说“我和正常人的最大区别在于我是一个疯子”。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一位“疯子”的作品。

    欣赏雕塑作品《蜗牛》、油画作品《永恒的记忆》和装置作品《玛丽莲•梦露》。

    教师:这些作品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象奇特、创意无限。)

    教师:现在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真的是疯子吗?为什么?

    他叫达利。有人称他是疯子,有人称他是天才。他和毕加索、马蒂斯被并称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他疯狂地挚爱艺术,疯狂地表现艺术,他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给我们打开了超现实主义的大门,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奇思妙想”的艺术世界。(出示课题o)

    2.自主研究,寻找“奇思妙想”的思路和方法。

    (1)小组讨论:你认为什么叫“奇思妙想”?谈谈你见到过的“奇思妙想”。

    (2)妙想小游戏。

    ①出示一枚别针,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老师用简笔把它画成一只小狗。

    ②在看了几个有趣的小图片之后,问:你身边有这样的小东西吗?看看你能把它变成什么,越多越好!

    (学生进行游戏体验,教师可以把有意思的作品拍下来。)

    ③小结:通过小游戏,可以看出大家的思维都非常活跃。现在让我们来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各类创意作品,分析其创作思路和表现方法。

    ①猜一猜!我是啥样的?

    课件展示三个头像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我的脑袋上有什么?

这三个奇思妙想的作品有什么共同点?

得出思路一:隐性的东西显性化。所采用的方法是:分解加粘贴。

    ②猜一猜!这是什么?

通过对《花菜家园》和《斑马》两组图片的分析比较,得出思路二:根据形状的相似性展开联想。方法:夸张加添加。

③猜一猜!女孩、婴儿、建筑、帆船、蛋壳、犀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欣赏图片,得出思路三:巧妙重构,也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组合、重构。

    思路四:同类组合。

    方法:替换。

    思路五:深化内涵,表达多层含义。

    方法:叠加变形。

    思路六:各种双关、巧合。

    方法:结合。

    思路七:逆向思维。方法:变形、并置。

    思路八:根据音、形、义的相关性进行联想。

    方法:置换和添加。

    3.  “异想天开”思维训练营。

    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根据上面讨论所得的各种思路对老师提供的实物展开丰富的联想,互相交流、讨论,进行思维碰撞,激发创意思维。

    异想天开一:一个灯泡的联想;

    异想天开二:一本书本的联想;

    异想天开三:一个苹果的联想。

    欣赏灯泡、书本、苹果的创意作品,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

    4.作业的表现形式方法介绍。

    同学们的奇思妙想都非常大胆,非常有意思。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表现出来呢?

    (教师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作业表现方法,这里主要介绍剪贴式制作和电脑绘画式制作。)

    (1)剪贴式制作法步骤及注意点:

    ①根据自己的构思,选择好相应的图片,并认真仔细地剪下。

    ②大胆地进行奇思妙想。

    ③多角度进行拼摆,比较选择最合适的组合法。

    ④确定后将图稍加粘贴,只是为了固定,不要把图片周围粘死。

    ⑤用画笔添加相关的内容,使作品更有创意。

    ⑥最后把图片周围粘贴平整。

(2)电脑绘画式制作法步骤。

①打开绘画软件,选中所需图片。

②点击图像,找到“色相/饱和度”进行着色。

(3)复制并排列成一串葡萄的造型。

④从文件中找出锵笔的图片复制粘贴到相应位置。

⑤确定保存。

5.学生作业欣赏。

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认真完成一幅“奇思妙想”的作业。

6.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7.作业评价。

①介绍自己的作品。

②说说从同学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③教师点评。对优秀的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策划一个“奇思妙想”作品展。

8.拓展。

说一说“奇思妙想”在生活设计中的运用。

继续欣赏有趣的“奇思妙想”的各种作品。






第六课    会动的“画”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掌握视觉暂留原理。

    2.发现能使画“动”起来的不同原理,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简单的动画。

    3.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会动的“画”》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会动的画”是一种最简单的动画,这个简单的动画也是我们目前动漫创作或者电影制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它将视觉暂留的科学原理和人物或者动物的造型设计在同一载体或者是连续的画面里面,通过玩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感受会动的“画”并能自己创作会动的“画”,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

    本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而且要注重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单的会动的“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视觉暂留的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

难点:探寻连环动作之间的规律。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勾线笔、水彩笔或彩色铅笔、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卡纸、剪刀、双面胶。

    (教师)制作课件;制作教具:手翻书、抽拉式会动的“画”、转轮式会动的“画”;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订书机。

教学过程

    1.欣赏会动的“画”,谈话引入。

    (1)欣赏课件:会动的“画”。

    教师:“有趣吗?这是一个简单的动画(连续的动作),接下来展示复杂有趣的动画。”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欣赏!”

    “这些画面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

    (2)欣赏道具:会动的“画”——手翻书。

    教师:示范道具手翻书。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跟变魔术似的。”

    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

    教师(边操作边说):  “它好像是一本连环画,你们看,快速地翻动页面,会有什么感觉?”

    “原本一张张不会动的画面,现在为什么会动呢?”

    “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连续变化的画面,视觉上造成画面会动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

    2.深入探究,继续了解会动的“画”如何形成。

    (1)欣赏课件《鹬蚌相争》,理解连续翻动产生会动的感觉。

    教师:  “连续翻动,画面中的鹬在动,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呢?”

    教师:  “这一格格画面之间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联系?整体上接下去有什么规律?”

    同桌间相互讨论,探究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

    小结:整个过程由5张画组成,每张画面有所不同,连起来播放就会产生动的感觉,这就是视觉暂留原理。

    (2)了解视觉暂留原理。

    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1/24秒内不会消失。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出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动作连续的视觉效果。

    教师:  “这个原理很重要,我们生活中的电影都是按照这个原理来实现播放的。"

    (3)欣赏体操少年的做操步骤图。

    教师指导分析:  “每张图片初看基本一样,但是有微妙的变化。每张图片之间,体操少年的身体没有变化,手部和脚部有细微的变化,稍稍抬高或稍稍降低,它们虽有不同,但是有一定的规律: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画面的大部分是有联系的,小部分是不同的。”

    (4)示范教具:翻看两张不连贯的步骤图,PPT展示体操少年不连贯的两张步骤图。

教师:  “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提醒:教师在演示时,可以来回反复播放,使学生感受动作的效果更强烈一些。)

3.进一步深入探究会动的“画”的展示方式有哪些。

教师:  “刚才老师所示范的会动的‘画’,叫‘手翻书式’。”

“想一想,除了老师展示的方法,你还有其他办法让纸上的画动起来吗?”小组讨论,探究会动的“画”还有哪些展示方式。

小结:  “抽拉式”“转轮式”。

4.学习制作会动的“画”。

(1)展示会动的“画”的制作步骤图。

①想好第一张的动作和最后一张的动作。

②中间的过渡动作分解要均匀。

学生了解制作的步骤。

(2)欣赏会动的“画”:《鸭子下蛋》。

教师:  “看一看,找一找,有什么难点?”

“怎样才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同桌讨论、思考如何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3)拷贝的方法。

教师:  “可以通过‘摹’的方法,利用一张薄的纸,将相同的部分摹在纸上,再放在第二张纸上面刻一刻,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拷贝纸的作用),第二张纸上就会有一浅浅的印子,再根据印子描出形体,需不同的部分留出再画。”

小结:通过拷贝的方式,摹印需要相同的部位(或利用光线透视的方法),并留出需表现不同的部位的位置。

5.提出作业要求。

(1)用手绘的方式设计多个动态连续的画面(动态越多,画面连续效果越自然)。

(2)选择适合的方式让画面自然地动起来(除了介绍的三种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画动起来),要求动作自然,效果连贯。

6.学生进行会动的“画”的创作。

建议:动作快的学生,鼓励可将手翻书做得厚一点。

7.展示、交流。

出示评价要素:

形象是否连贯?

动作是否自然?

制作是否精良?

操作是否方便?

(1)学生根据评画要素,边玩边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会动的“画”。

(2)教师小结。

8.拓展。

(1)启发思考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

教师:“今天我们是用手绘的形式制作会动的‘画’,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制作呢?”

学生:思考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

小结:如“拍照所形成的连续画面”“微电影”……

(2)展示照片形成的连续画面。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会动的‘画’,都是利用‘视觉暂留’这一原理而产生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

学生:欣赏、感受。

(3)展示微电影《快乐周末》。

学生欣赏、感受。

(4)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多角度思考,联系生活继续尝试不同的方式方法,制作会动的“画”。

 

第七课    巧妙的包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包装的设计功能和原则,掌握包装盒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观察对比和自主探索学习,明确包装纸盒与平面展开图的相关性,在进行包装设计制作和实践中,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

    3.提高动手能力和设计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物质文化的丰富,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和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其实,人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包装本身,而是包装的功能。包装的功能不仅仅是容纳商品,还有保护商品的安全、便于运输、美化商品、促进销售的功能,甚至还有环保、宣传的功能。我们能从商品包装的设计变化深切感受到人文科技的进步,时代创新意识的发展,也体现出设计者思维的创新性和时尚性。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旨在通过设计制作包装盒,让学生感知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平面与立体的美术表现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美术设计的角度,根据需要选择样式,并选用适宜的纸质材料,设计平面展开图,并运用多种方法,装饰制作包装盒。

    2.重点、难点。

    重点:合理规划设计包装盒的平面展开图,进行包装盒制作。

    难点:包装盒平面展开图的设计。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卡纸、彩色纸张、水彩笔、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教师)商品包装若干个、常用的手工工具和材料、教学课件、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自主选择,初步感知。

    (1)周末如果带礼物去朋友家做客,你觉得我可以这样拿去吗?(引出课题。)

    (2)怎样做会更好?请你来选择最佳方案。  (学习单。)

    (3)小结:适当的包装,可以表达我们的诚意。而商家对产品进行包装不仅仅是为了容纳物品,还有保护商品的安全、便于运输、美化商品、促进销售的功能。

    2.引导欣赏,主动发现。

    (1)你能发现这些包装设计的巧妙之处吗?

(2)你还见过哪些有特点的包装?

3.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1)我们要怎样设计制作一个包装盒呢?(量体裁农、平面图设计、装饰、立体制作,)

    (2)比较立方体平面图与实物包装盒的平面展开图。

    设疑:是否可以做成包装盒?

    (3)修改与选择,完成学习单2。

    4.合理没计,鼓励实践。

    (1)明确作业要求和建议。

    作业:选择一张8K彩卡纸,设计制作一个包装盒。

    建议:可以独立创意设计平面展开图,也可以模仿或者放火示范平面图,注意方法。

    (2)欣赏与交流:我要为哪种物品设计包装盒?是什么样式的?

    5.实际操作,内化提升。

    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设计包装盒时的小发现、小窍门;评一评,哪个包装盒制作得最结实、完整、细致。

    6.欣赏迁移,明确任务。

    思考:包装盒上还可以用什么装饰会使其更美观有趣?

下节课继续进行包装盒的设计与装饰。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卡纸、彩色纸张、水彩笔、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教师)商品包装若干个、常用的手工工具和材料、教学课件、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1.多维欣赏,强调人文。

    观察思考:这些包装的外部装饰有什么特点?(醒目、自然、科学、人文、理解、好感。)

    教师总结:一个好的包装在注意个性化设计的同时,还要针对适用人群作人性化考虑,要环保低碳,要自然相融,其实这是一切设计的理念。

    2.学生制作,关注方法。

    说一说,你想怎样让你的设计更完美,更人性化一些?(图案、工具、材料、方法。)

    3.展示评价,鼓励参与。

    说说你设计的包装盒的巧妙之处。这个包装盒你准备怎么用呢?

    4.拓展视野,迁移结束。

没计无处不在,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科技航空,做有心人,让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愉悦生活。

 

第八课    展示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展览策划、布置的基本知识,尝试设计画展。

    2.在布置展览、参观展览等活动中,小组分工合作,有条理地开展画展策划与布置实践,互相学习。

    3.培养整体设计意识、团体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体验成功,拓展艺术视野。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画展是美术作品与观众见面、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布置画展需要统筹规划,如要选择合适的场地;根据场地设计展览的布局,包括展示区、休息区、参观路线等;要提前将作品进行装裱;作品的悬挂要适合参观者的视线角度;还要准备好展览标题、前言、标签、海报、引导牌或指示图、邀请卡等;还需设立讲解员和引导员。因此,我们说小小的画展是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最佳平台之一。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在小学阶段设计展示设计一课,希望六年级的同学能将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成果通过画展进行梳理、展示,并与同伴、老师、父母分享,为母校留下一份美好的纪念。

本课通过欣赏生活中精彩的画展,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欣赏画展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同时也让学生尝试设计画展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协商,群策群力完成画展布置。通过画展布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体会美术的实用价值,体验成长与成功。

2.重点、难点。

    重点:合理分工,有系统、有条理地进行画展策划与布置。

    难点:展览设计得整体且有创意。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美术馆、博物馆相关资料。

    (教师)教学课件、画展设计范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人。

    (1)你知道哪些展览活动?说说自己参观展览的收获。

    (2)教师介绍著名的展览:全国美术作品展、法国卢浮宫画展。

(3)欣赏展览图片。                                    

2.画展赏析。

    (1)欣赏展示设计图片,思考:你发现展示设计有哪些不同的形式?

    (2)欣赏建筑设计作品展,思考:建筑设计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展示形式?(分析展示形式与展示内容之间的关系。)

    (3)欣赏古代文物展示设计,思考:为什么古代文物展示运用了低调的灯光来渲染环境?(分析展示设计中灯光的作用。)   

(4)画展是美术作品与观众见面、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思考:展览设计还应考虑什么?(作品的高度、观众休息区、合理的参观路线等。)   

(5)教师示范讲解画框与墙面的角度等画展布置细节处理。

    (6)欣赏画展标签纸设计、画展海报设计、画展宣传彩旗设计等,了解展览设计中需要的系列设计。

    (7)欣赏展览中的作品装裱形式,启发创意装裱,但要符合整体风格,突出表现内容。

    3.创作提示。

    ( 1)欣赏校园画展,提出作业建议:全班合作,策划并举办班级画展。

    (2)成立画展布置委员会,成立各小分队,撰写画展策划书。

    4.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5.预告下节课的工具材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准备。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画笔、装裱好的作品、胶带纸、钉子、粗棉线、塑料泡沫板。

    (教师)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1.讨论方案。

    ( 1)确定展示设计的主题与形式。如主题为“秋之韵”,作品形式为葫芦画、草帽画、簸箕画,画的内容以表现秋天和丰收为主。

    (2)欣赏优秀的班级画展范例。

    2.分工合作,筹备画展。

    (1)各小组分工合作,同步开始布展工作。

    第一小组:作品装裱组。任务:将准备好的作品进行装裱,卡纸衬裱、纸框衬裱均可。

    第二小组:背景设计组。任务:布置作品背景,选择合适的材料,凸显主题,体现创意。

    第三小组:海报创作组。任务:设计画展宣传海报,并张贴于校园。

    第四小组:邀请卡制作组。任务:设计若干张邀请卡,并发放邀请卡。

    第五小组:留言册制作组。任务:制作留言册,布展留言地点。

    第六小组:礼仪服务组。任务:培训画展讲解员,布展画展休息区。

    (2)学生分工协作,教师巡视指导。

3.画展参观。(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或校园艺术活动时间。)            

 

第九课    纸塑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纸雕塑的艺术特点。

    2.感受纸材的质感,尝试以纸为材料创作一件雕塑作品。

    3.加深对纸塑的认识和喜爱,进一步感受生活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雕塑是运用各种材料创作出具有实际空间的一种造型艺术。纸雕塑是以纸为材料的一种雕塑形式,纸具有轻便、易成型、色彩丰富等特点,是雕塑创作中最简便的材料。现代雕塑作品尤其是环境雕塑作品,更趋向于作者的理性感受和对自然形象的超越,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是学生乐于表现的题材。纸雕塑与环境雕塑有着异曲同工之感,纸雕塑以立体构成为原理,制作出具有三维空间的纸雕塑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立体构成趣味化,使作品更具有操作性。

    教学时,教师可请学生先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方法,体验锡纸或其他纸材料的质感,初步感受这些不同纸质的肌理之美。对一系列优秀的纸塑作品的赏析,不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现代雕塑的形式美,同时也感受到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感悟生活的审美情趣。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纸雕塑的基本方法,知道与纸浮雕相比,纸雕塑更强调纸的“扩张力”和形象空间的表现力。纸雕塑是以立体构成抽象作品的美感,用寓意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教科书中相关制作方法的示意图清晰明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并能举一反三,尝试以不同的方法塑造物象。通过对造型的肌理、空间的概括,以对比、渐变、重复等艺术形式,用分割、组合、折卷等方法塑造物体,在欣赏、创作中,提高立体造型能力,体验创作的乐趣。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纸雕塑的方法。

    难点:巧妙利用纸材进行艺术创造,作品有新意。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各

    (学生)各式纸材、剪刀、胶水(双面胶)。

    (教师)课件、各式纸材、剪刀、胶水(双面胶)。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纸材的特性。

    2.欣赏一组优秀的雕塑作品,说说各自的感受。

3.想一想:这些雕塑作品的表面肌理有什么特点?你知道怎样用纸来表现这些肌理吗?

4.课题揭示:《纸塑》。

5.欣赏不同纸材制作的雕塑,说说感受。

6.引导学生了解并学习锡纸雕塑的方法。

7.引导学生用报纸作为基本材料,尝试以不同的方法塑造物体。

8.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9.展示评价。

10.拓展延伸。       

 

第十课    竹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水墨画竹及简单的竹制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了解传统的竹文化。

    2.欣赏与竹相关的名作、竹制工艺品,探索竹文化,在临摹、制作与竹相关的作品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

    3.领会传统文化中将植物人格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品格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花、菊花、梅花一起被称作“四君子”,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墨竹更成为花鸟画的基础画种之一,中国画画家几乎都会画竹子,苏东坡有诗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

关系等要素。课本还选取了竹皮的制作过程、民间艺人编织竹制品的图片以及竹制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所具有的优秀品格。

    难点:在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时,能较好地掌握画墨竹时用笔用墨的方法,能合理利用技法制作竹子工艺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

    (教师)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

教学过程

    1.提问导人。

    (1)如果让你选择成为一种植物,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2)揭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出竹子。教师:  “老师也想-为竹子,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让我们来好好了解一下竹子吧。

    板书课题:《竹》。

    2.深入感知。

    (1)举行“咏竹大会”,让学生说说关于竹子的诗句、词语及故事等。

    引导学生谈论竹子的品格并作一个总结,依次分组板书。

    (2)引一引。

    文人用诗词来歌颂竹子,抒发心志,历代画家们也喜欢表现竹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总结:竹子不仅具有优秀品格的寓意,也是中国花鸟画基础练习方法之一,所以中国画画家都会来几笔墨竹。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画竹的名家,孙导学生进行欣赏。

    (3)看一看。

老师出示历代墨竹精品,让学生欣赏并谈一谈感受。教师总结并讲解。

(4)比一比。

    以文同《墨竹图》为切人点,讲讲《胸有成竹》的故事,强调学生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出示竹叶与柳叶,让学生观察两者之间的区别。

    3.技法体验。

    (1)学一学。

    出示真实的竹子,引导学生观察。并以吴镇《墨竹图册》为例,边示范边讲解竹子的画法。

    ①中锋淡墨画竹竿。(中锋用笔,一波三折篆书法,稳中求圆。)

    ②浓墨中锋画竹节。  (上抱“乙”字,下抱“八”字。)

    ③中锋用笔画竹枝o(用笔参照竹竿,可从不同的方向开始画。)

    ④浓墨中锋画竹叶。(藏锋起笔,速度稍快,有大有小有转折,与柳叶有别。)

    (2)教师提示注意的要点:

①画多根竹时要注意每根竹子的竹节位置要错落有别。

②忌三根竹竿或竹节相交于一点。

    ③画多根竹竿时要注意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

    (3)临-临。

    发下墨竹范本,学生临摹,并提上诗句。

    (4)评一评。

    让学生根据对竹子品格的理解或喜好,将自己的作品贴到板书中的竹子品格分组上(再次感悟竹子品格,见第2步)并相互点评。

    4.课后拓展。

竹子浑身是宝,它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搜集竹篾、竹枝、竹竿、竹叶等原材料及手工所需的其他工具。

教学过程

    1.实物导入。

    笛声或笛箫实物导入,讲述丝竹之音的概念。竹音,泛指中国传统的管制乐器。如果没有竹子,我们中国的音乐史便不会那么灿烂了。上节课我们从精神文化层面去了解了竹子,这节课我们再从生活应用方面去更全面地了解一下竹子吧。揭题板书:《竹》。

    2.加深认知。

    (1)说一说。

    教师介绍竹子的相关知识:竹子的种类、生长周期等。

    (2)问一问。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竹子做的物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归纳为“衣、食、住、行、用”,分组板书。

    (3)忆一忆。

    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竹子有关的趣事,深切体会竹子对自己生活有过的影响。

    (4)比一比。

    竹子与木头的不同之处。

    总结:竹子可再生的速度很快,而且竹子韧性好,易于加工塑造成各种用品,所以可以被大量地运用于生活中,这是竹子的优势。而树木则至少十年才能成材,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应倡导人们多用竹而少用木。

    3.创作体验。

    (1)想一想。

    出示竹篮子,问学生足用竹子的什么部位做的、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思考竹签、竹皮等制作方法。

    (2)赏一赏。

    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各种竹制品,进一步扩散学生思维。了解竹子的基本加工方法。

    (3)做一做。

    以竹子的竿、枝、叶、根为原材料,通过拼、贴、剪、刻、穿、粘、插、编、画等方法创作一件平面或立体的竹制品。教师巡回指导。

    (4)评一评。

    通过自评、互评等方法评价学生的作品。

    4.课后拓展。

课后搜集—些竹制品来装饰自己的房间,方便自己的生活。

 

第十一课    青花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青花瓷的历史和传统制作工艺,掌握青花瓷的主要特点,感受其典雅之美。

    2.欣赏青花瓷,探索青花瓷色彩、纹饰等特点,尝试用水墨表现形式表现青花花纹或绘制具有传统特色的青花瓷。

    3.感受青花瓷的艺术魅力,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青花瓷造型优美,色泽淡雅,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是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瓷器。本课从欣赏传统的青花瓷切人,通过创设环境、用音乐渲染气氛、欣赏传统青花瓷器等手段,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以水墨装饰的表现手法,在瓶形宣纸上装饰青花图案,绘制具有传统特色的青花瓷,从中感受青花瓷独特的简约之美,并激发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通过欣赏青花瓷,使学生了解青花瓷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青花瓷的兴趣;通过水墨或其他形式创作,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青花瓷的艺术魅力,了解青花瓷的传统制作工艺。

难点:用水墨表现出青花瓷的纹饰色彩等艺术特点。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国画颜料(花青、酞青蓝)、勾线笔、国画毛笔。

    (教师)课件、宣纸等。

教学过程

    1.欣赏认知。

(1)教师出示PPT,导入并提问:观察这三幅图,其中哪个是青花瓷?为什么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呢?(青花瓷是以蓝白两色为主。)

(2)教师介绍青花瓷的知识。

    (3)学生观察青花瓷的造型、纹饰,感受青花瓷的独特风韵,了解青花瓷的历史发展,赏析青花瓷,谈谈感受。

    (4)了解青花瓷的传统制作。

    (5)赏析思考:青花花瓶的结构、纹饰的题材及组合特点有哪些?青花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2.水墨表现青花瓷。

    学生选择适合的纹样用花青等国画颜料在剪成器型的宣纸上作画,使之成为一件有自己风格的青花作品。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展示评价。

    5.拓展欣赏。

    欣赏青花瓷在生活中运用的图例。

    6.教学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研究青花瓷,进而增进学生对瓷器艺术的喜爱之情。

 

第十二课    美无处不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微距摄影的相关知识,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

    2.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运用相机的微距摄影功能,尝试从不同角度拍摄自己熟知的景物,表现其独特的美感特征。

    3.感受微距摄影的独特魅力,增强愉悦的审美体验,养成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微距摄影的拍摄、欣赏、品评活动,认识到只有留心关注生活中的事物,才会发现美的存在,才会感受到美无处不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对微距摄影作品的欣赏交流和微距摄影的实践尝试,感受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

    学生通过欣赏不仅从视觉上产生共鸣,而且从作品中体会到摄影师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知,对自然的认识与看法。

    学生通过微距摄影实践尝试,发现从不同角度去看平时熟悉的物体会有如此惊喜的发现。同时,学会微距摄影基本的拍摄方法,利用不同的媒材去发现美、表现美。

爱迪生说:  “最能直接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心的欣喜与满足。”在教学时,可以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用微距摄影的方式去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微距摄影,感受美无处不在。

    难点:微距摄影的方法及取景构图。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数码相机。

    (教师)多媒体课件、数码相机。

教学过程

    1.激趣导人。

    (1)欣赏微距摄影作品,猜猜拍的是什么?

    (2)教师: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就用照相机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3)出示课题:《美无处不在》。

2.探究学习。

(1)比较欣赏,初步感知微距摄影。

①出示四张照片进行对比(两张为平时普通的摄影,两张为微距摄影)。

教师:拍摄同一景物,每组照片中两张照片的拍摄距离有什么不同?哪两张更为有趣、更吸引你呢?你知道这种摄影方式叫什么吗?

②课件呈现文字说明,老师一边作介绍:

微距摄影是一种近距离摄影,它利用镜头的光学原理可以清晰地表现出很细小的事物,拍摄出的照片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2)初步欣赏,感受微距摄影的魅力。

    ①欣赏课本中部分微距摄影作品。

②欣赏其他微距摄影作品。

(3)学生尝试拍摄。

    ①请尝试拍一拍桌面上较小的文具用品。

    ②展示拍摄的照片。

    ③发现问题。(如:为什么有的同学拍出的照片很模糊?有些照片非常的暗?)

    (4)教师示范。

    ①开启微距模式。

    教师:同学们如果没有进行微距功能的设置,距离相机小于50厘米内是很难对焦的。所以有些同学拍摄出来的照片清晰但拍摄的物体很小。而有些同学拍出来的照片够大但是非常的模糊。

    寻找到照相机中的花( MF)的标志,按下即开启微距模式。

    ②关闭闪光灯。

    微距摄影时照相机更容易出现照片发暗、曝光不足的问题,而开启闪关灯又会让被摄物体曝光过度,或者出现难看的阴影。所以拍摄微距时应该关掉闪关灯。

    ③双手持稳相机,半按快门对焦。

    ④对焦清晰后快速按下快门,完成拍摄。

    (5)尝试拍摄桌面文具。

    ①要求用微距摄影,将文具细节拍清晰。

    ②同桌互相观察所拍照片,看看拍得是否清晰,请拍得清晰的同学举手示意。

    (6)深入欣赏,了解表现主体的不同方法。

    ①面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表现不同的审美意味。(以树叶为例。)

②以荷花为例深入欣赏了解拍摄同一物体的不同取景方法。即应用大小对比拍摄、应用疏密对比拍摄、应用动静对比拍摄等方法突出表现不同的主体。

3.作品欣赏。

    (1)教师的微距摄影作品。

    (2)同学的微距摄影作品。

    4.创作练习。

    (1)作业要求:

    ①用微距摄影拍摄校园中的景物。

    ②能清晰拍摄景物,运用不同的对比方法突出表现的主体。

    (2)学生创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作业展评。

    (1)将学生拍摄的微距摄影作业传到电脑中进行展评。

    (2)请学生自我介绍自己拍摄的微距摄影作品:表现的是什么景物,拍得是否清晰,运用了什么对比方法,突出了什么主体等。

    (3)请说说哪些同学拍摄的作品清晰、漂亮、有趣,发现了校园中的美。

    6.课外拓展。

    (1)欣赏大师微距摄影作品。

(2)希望同学多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微距摄影的方法发现、记录更多美的景物。

 

第十三课    祖国美景知多少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祖国的风景名胜,了解取景和构图的知识。

    2.发现身边美丽与独特的景色,能拍摄出主体突出、构图新颖的风景摄影作品,提高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的兴趣与能力。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5000年的人文创造和自然造就的景观为我们留下了景象骄人、数量繁多的名胜古迹,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本课旨在通过摄影作品欣赏、摄影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美丽,感受摄影作品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摄影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它以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和创造艺术形象。拍摄者根据艺术构思、运用造型技巧,拍摄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自然或社会景观,表达丰富的情感。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摄影已经成为现代美术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视觉艺术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六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已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初步接触摄影知识,符合其认知规律。很多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喜欢用数码相机、手机等拍照,但他们不具备摄影基础知识,通常很难拍出美的作品。这一课教学,旨在教给学生风景摄影重要的技法——取景,重点介绍构图方法,难度并不高,让学生轻松学会拍摄出主体突出的照片。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祖国美景,学习风景摄影的取景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构图拍摄同一风景。

    难点:用美、用心、用情拍摄出取景巧妙、主体突出的风景摄影作品。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单反相机(或数码相机)。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单反相机、大小不同的取景框数个。

教学过程

    1.谈话导人,揭示课题。

    (1)教师:  “同学们,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在你的印象中,祖国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你还期待去哪个地方旅游?你是怎么知道那里的?”

    “同学们,祖国美景你知多少?”

(2)揭示课题:《祖国美景知多少》。

(3)游戏互动。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逐一播放祖国美景。

    要求:去过的或知道这处美景的同学举手,并说出此处美景的名字或地点。

    小结:祖国美景数不胜数,关键是我们要拥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拥有感受美的智慧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以上展示的图片都是摄影大师、旅游爱好者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的祖国美景。

    (4)展示教具:单反相机(展现祖国美景的优质媒介工具)。

    2.传授新知,了解摄影。

    (1)取景知识教学。

    播放视频,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欣赏祖国美景。

    要求:选择你最喜欢的、认为最美的景。

    展示不同取景方式。

    教师:  “你更喜欢那张作品?为什么?”

    (板书:取景。)

    小结:取景就是在拍摄时,对风景进行取舍。按景象的距离,取景可分为远景、近景和特写。

    提示:根据教学需要及学生学情,可适当讲解平视取景(给人以平静、舒适、稳定之感);仰视取景(可以使主体地位得到强化,给人以宏伟、高大之感);俯视取景(给人以辽阔、宽广的感觉)。

    (板书:远景、近景、特写。)

    教师:  “两张照片的取景有什么不同?”

    小结:取景的原则是要突出主体物,让人一看就明白你要表现什么。

    (板书:突出主体。)

    (2)构图形式点拨。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黄果树瀑布图片),示范不同的构图方法,并讲解构图原理。

    (板书:竖构图、横构图。)

    教师出示一张大的风景照,让学生上讲台,试用大小不同的取景框取景、构图。

    要求:做简单表述(主体物在哪?表现了什么?)。

小结:构图的形式要适合表现景物的特点,主次分明,突出主体。

3.引导探究,实践摄影。

    (1)认识相机各功能键:确定拍摄内容远近、大小,选择功能键微距模式、肖像模式……

    课件出示风景摄影模式的调节法,指导学生在相机上调一调。

    (2)欣赏用此相机、此功能拍摄的风景照,找找画面中的主体。

    (3)摄影实践,创造美。

    引言: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美景,如果你有发现美的眼睛,有摄影师的取景技巧,能恰当地构图,也能拍出漂亮的风景画。”

作业要求:

①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风景或角度,拍出最美的风景。

    ②选择一处风景,用不同的构图,表现不同的效果。

    ③注意主次分明,突出主体。

    纪律要求:

    ①加强时间观念,规定15分钟拍摄时间结束,马上同到教室。

    ②拍摄期间禁止大声喧哗,禁止出校园或攀爬高处。

    学生实践摄影,教师巡视辅导。

    4.作业点评,分享艺术。

    收集部分学生作业,导人多媒体课件展示,同景归组,进行对比式点评、互评(重点评价取景构图)。

    5.深度挖掘,创设意境。

    (1)出示四张优秀风景摄影作品,请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形容自己的感受。

    (2)播放四段音乐,请学生给这四张作品选最适合的音乐。

    6.课堂拓展,情感延伸。

    伴随着歌曲《我爱你,中国》,教师小结。

    小结:

    艺术大师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我们热爱祖国,热爱我们的家乡,生活中,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能表现美、创造美。

美的摄影作品如同一篇美的文字,一段美的音乐。优秀的摄影师,不但有高超的拍摄技巧,我觉得他们其实还有深厚的文学、音乐涵养,看到一处美景,胸中就能呈现出一段优美的音乐,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第十四课    拍一部小电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影拍摄的前期准备,拍摄过程、形式、特点。初步掌握分镜头脚本的基本技法,学习设计一幅分镜头脚本。

    2.体验自己的电影小故事,绘制一个电影小故事的分镜头脚本,根据分镜头脚本课外尝试拍摄一部小电影。

    3.加深对电影这一综合艺术的运用与理解,激发对电影拍摄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利用现代摄影技术手段,融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和舞蹈、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方法,在统一的创作意图下,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所特有的重要表现手段。让学生看小电影,体会电影带给人的视觉感受,了解电影背后的编写脚本、绘制分镜头脚本、拍摄、制作等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让学生对电影艺术充满好奇与期待。

    分镜头脚本的设计对电影拍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镜头脚本又称“导演剧本”。将影片的文学内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摄制的镜头。由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提供的思想与形象,经过总体构思,将未来影片中准备塑造的声画结合的银幕形象,通过分镜头的方式予以体现。导演以人们的视觉特点为依据划分镜头,将剧本中的生活场景、人物行为及人物关系具体化、形象化,体现剧本的主题思想,并赋予影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课是引导学生由设计分镜头脚本到绘制脚本再到拍摄一系列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选择校园内的一些行为(如文明、礼仪、劳动、学习、课外活动等)进行设计分镜头脚本,将内容分切成一系列的可拍摄镜头,然后通过绘图的形式记录下来。

    2.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校园活动设计分镜头脚本。

    难点:合理绘制分镜头脚本的设计草图。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等常规美术用具。

    (教师)自制教具会动的“书”、一部小电影、课件、拍摄工具等。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理解原理。

    (1)出示自制会动的“书”,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理解电影成像原理。

    (就是在书的角上……每一页都会画有不同的小图案……然后在快速地翻动起书的时候……它们就会动起来……)

    原理:那就是图像在人的视网膜上成像后会有O.l秒的停顿,也就是说在图像消失后的O.l秒里,那图像还是会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书角页面翻动两个图片交错的时间只要小于0.1秒,那么在人的眼睛里它就是连续的。电影与动画片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将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整合的综合艺术。

    (2)教师总结,板书课题。

    2.欣赏感知,深入理解。

    (1)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影片,感受影片的视听效果。

    电影不仅仅是动的画面,而且有很强的视听效果和艺术享受。

    (2)导演们是如何做到的?

    ①剧本:故事情节是一部电影的基础,可以原创也可以改编别人的,最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相关的故事来组织剧本。

    ②分镜头脚本:在拍摄以前往往先画个分镜头脚本。

    ③现场拍摄:每个镜头的场记板记录详细情况:镜头号码、拍摄方法、镜头长度、演员的动作和对白、音响效果、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等各方面的细节和数据详细、精确地记入场记单。由于一部影片是分割成若干场景和数百个镜头进行拍摄的,拍摄时不能按镜头顺序进行,因此,场记所作的记录有助于影片各镜头之间的衔接,为导演的继续拍摄以及补拍、剪辑、配音、洗印提供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场记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协助导演合理规划镜头,防止穿帮、越轴等失误出现。影片完成后,这些记录还可供制作完成台本之用。

④后期制作。

3.理解表现技法体验。

    (1)什么是分镜头脚本。

    分镜头脚本又称摄制工作台本,也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中间媒介,主要任务是根据解说词和电视文学脚本来设计相应画面,配置音乐音响,把握片子的节奏和风格等。

    对比理解:一组照片与一组分镜头脚本。

    (2)欣赏分镜头脚本。

    了解分镜头的分类:有情节分镜图、场景分镜图、镜头机位图等。

    ①情节分镜图。

    分镜头脚本是剧本的形象化版本,它是由一些方格画框组成,这些方格画框中画着一系列的形象化动作,这些图像将为我们讲述一个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故事,是电影拍摄的基础和依据。

    ②场景分镜图。

    从不同的视角去表现同一场景,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有什么不同?

    ③镜头机位图。

    (3)如何画分镜头脚本及情节分镜头脚本的作画步骤。

    ①构思脚本。

    选择合适的校园行为小剧本,把小剧本的剧情进行分镜头设计,4幅、6幅、8幅都可以。

    ②画方块作为小图。

    ③分解画各小图。

    ④调整加文字说明。

    4.拓展碰撞,打开思路。

小组讨论并发言谈谈想法,各组交流。

5.体验实践,理解表现。

    学习建议:绘制一个校园行为的分镜头脚本。

    作业要求:选取某一校园行为作为小剧本进行分镜头设计脚本,根据场景、角度、情节画出可拍摄的分镜头脚本图示。

    6.作品展示,语言表述。

    学生说说自己的小电影的剧情是怎样来进行分镜头脚本设计的,如何表现。

    7.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时间根据自己的分镜头设计脚本,尝试和同伴利用相机或摄像机拍摄一部小电影。(还可以尝试手机拍摄,也可以用微信的微视频拍摄。)

 

第十五课    我们的课本剧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课本剧艺术的美感,了解课本剧创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等。

    2.与同学合作设计课本剧的舞台布景、道具和服饰,尝试进行排练与演出。

    3.激发勇于艺术实践的精神态度,提高对美术综合表现活动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课本剧”是指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戏剧形式,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  “课本剧”包含的内容丰富,艺术元素多样。将课本剧的舞台设计引入小学六年级的美术学习,对学生来说很有新鲜感。因为舞台美术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及场景构思、背景设计、道具制作、服装设计等各个方面,反映了设计者对于演出主题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场景空间立体综合效果的把握与想象,是对各种艺术手段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体现出设计者极大的艺术设计能力和创造力。每一个学生对舞台艺术都有着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但如何引导从艺术的角度来了解与欣赏舞台美术,并亲身参与到舞台美术设计的活动中,可以说不但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用课本剧来体验、了解和学习舞台设计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艺术实践能力、发掘创造性潜能、寻求造型表现技能的突破等。

    本课内容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教学要突出该领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美术学习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语文、音乐等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会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并以各种方式发布学习成果,增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本课学习内容有四个页面,包括了学生表演课本剧的实景图片和简单的课本剧的流程图示等小知识。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舞台设计的关注,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积累。学生扮演的七个小矮人的真实照片形象可爱,个性道具用了编,穿、叠、卷等方法制作,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课本剧《狐假虎威》的剧照启发师生可以利用校园的环境来进行布景。布景应大小适当、方便移动,色彩要简洁明快。《龟兔赛跑》《后羿射日》《白雪公主》和《猪八戒吃西瓜》等演出剧照提示学生可以运用各种材质创作适合课本剧角色的道具。同时,也提示了学生在课本剧的设计、表演过程中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和感受课本剧的创作流程,并能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

    难点:能将课本剧的舞台设计稿做成可以进行排练与演出活动的道具、服装和场景等。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颜料、画笔、铅画纸、调色盘、洗笔筒、抹布、剪刀、彩色纸、双面胶、合作任务单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例、示范用工具若干。

教学过程

    1.看一看:引导学生观看同学表演的《白雪公主》课本剧片段,初步感受课本剧后教师设问:你喜欢的舞台演出节目有哪些?是什么吸引了你?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我们的课本剧》,并交代任务。

    2.学一学: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课本剧创作的流程和步骤,在欣赏分析中简单理解舞台艺术设计的要素有布景、道具和服装设计。

    3-做一做:请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单1。

    4.品一品:引导学生欣赏同龄人作品《白雪公主》的服装设计、道具等,进一步感受舞台设计艺术的美感。

    5.画一画: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同龄人作品后布置学生分小组完成第二个任务——根据合作学习任务单2的分工画出效果图。

    6.学生进行作业,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化辅导,适当时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局部示范。

    7.议一议:引导学生展示并介绍完成的效果图,互相观看并进行评价:看看是否将课本剧各个角色的服装设计和道具场景画面表现出来了?材料选用是否便捷?

8.找一找:引导学生课后寻找并准备好与设计稿相适合的材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颜料、画笔、铅画纸、调色盘、洗笔筒、抹布、剪刀、彩色纸、双面胶、合作任务单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例、示范用工具若干。

教学过程

    1.看一看:教师引导学生分组互相展示自己准备的材料。

    2.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准备的材料可以采用的制作表现方法。

3.做一做:根据设计效果图,学生在组内完成道具、布景和角色服装的制作。

4.学生分组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5.演一演:教师请学生将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用自己完成的道具、布景和服装等表演课本剧。

    6.评一评: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伴的作品,看服装、道具和布景是否符合课本剧的剧情?是否体现了一定的美感?材料和制作方法是否合适?

7.赏一赏: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欣赏各种舞台艺术的图片和有关舞台艺术的雕塑作品等,拓宽学生的视野,积累视觉经验。

 

第十六课    东阳木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阳木雕工艺,初步欣赏木雕工艺之美。

    2.感受木雕的美好寓意、精美雕工,体验简单的雕刻造型方法。

    3.激发对木雕艺术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木雕作为雕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我国民间木雕种类繁多,遍布于大江南北,最著名的是:浙江的东阳木雕和温州黄杨木雕,广东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人称“四大名雕”。这些木雕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都是因产地、选材或工艺特色而得名。本课选取的是浙江东阳民间木雕,其题材广泛,寓意美好,形象饱满,雕刻细腻华美、巧夺天工,既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又极具艺术魅力,是学生了解我国民间木雕艺术特点和雕刻工艺的典型范例。

    学习了解以东阳木雕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木雕知识并尝试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及动手操作能力。教科书提供了有关东阳木雕的小知识,使学生了解东阳木雕的大致发展史及艺术特点。图文并茂地呈现东阳木雕的深浅浮雕、圆雕、镂空雕等雕刻方法,使学生直观感受木雕工艺之美。另外,教科书还展示木雕的制作步骤,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进行实践。在学习建议上,则别具一格,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肥皂或蔬果雕刻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使学生感到耳臼一新,饶有兴趣,创作时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木雕的工艺之美,感悟小雕的艺术价值。

    难点:选择适合雕刻的材料尝试创作有特点和创意的作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雕刻工具、搜集东阳木雕作品及资料等。

    (教师)雕刻工具、雕刻作品及资料、雕刻制作程序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1.问题导人,激发学习兴趣。

    (1)什么是“木雕”?

    现存最早的木雕会是怎样的形象?(出现木雕鱼。)

    木雕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最早的木雕鱼。

    (2)什么是“白木雕”?

    (3)想知道什么是白木雕,学习了今天这一课,你就会知道。引出课题:《东阳木雕》。

    2.介绍东阳木雕,了解相关知识。

(1)千年回响——东阳木雕的历史。

东阳木雕历史悠久,约始于唐而盛于明清,自宋代起已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木雕工艺的著名产地。主要制作罗汉、佛像及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建筑装饰。至清代乾隆年间,东阳木雕已闻名全国,当时东阳约有4000余名能工巧匠进京修缮宫殿。

    (2)包罗万象——东阳木雕的分类。

    木雕在生活中非常实用,不仅可以用在建筑雕刻上,还可以用在家具雕刻上,另外还独立发展成为工艺品,实用而精美。可作装饰材料,也可独立成为工艺品。

(3)美好寓意——东阳木雕的寓意。

先集体解析木雕作品的寓意,再分组讨论木雕作品的美好寓意。

3.品味东阳木雕,感受艺术特点。

    (1)精雕细镂——精巧的雕工。

    雕刻的方法:圆雕、浮雕、半圆雕、镂空雕、贴雕等。

    (2)活色生香——生动的形象。

    欣赏《羲之品茗》木雕作品,让学生观察描述王羲之喝茶的动作和神态,领略来源于生活的木雕人物形象的饱满、生动的艺术特点。

    (3)巧夺天工——不断地创新。

    4.活学活用,小小鉴赏师。

    分组鉴赏木雕作品。

    5.拓展延伸,国内外比较。

    中国木雕的“四大名雕”的展示与分析,得出东阳木雕被称作“白木雕”的缘由。

中外雕塑作品的比较欣赏,感受民间艺人的“智慧”,提升民族自豪感。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雕刻工具、制作好的石膏模版、搜集木雕作品及资料等。

    (教师)雕刻工具、雕刻作品及资料、雕刻制作程序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1.欣赏作品,再次感受雕刻的魅力。

2.分析木雕的制作环节和雕刻步骤。

(1)课件播放制作环节。

选木料——备工具——巧设计——精制作

(2)课件播放雕刻步骤。

3.赏析学生雕刻作品。

(1)选出优劣不同的作品,师生互评。

(2)说说雕刻艺术的魅力。

4.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摩。

教师示范用石膏模版制作:

①凝成固体的石膏板,用细砂纸将表面磨匀。

②先用铅笔在石膏上画草稿。

③雕刻刀依线条雕刻出凹凸的效果,做出模版。

④在模版上涂色后进行拓印。

    5.学生制作,体验雕刻魅力。

    (1)学生制作,教师现场指导。

    (2)提示:在使用刻刀时要注意安全,别伤到手;雕刻时拿刀要稳,刻出“刀”味来;尝试用不同纸材印刷,画面效果不同;给自己的作品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6.共同总结,全面拓展学习。

    (1)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内容、作业,体会不同雕刻材料的制作特点。说说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

    (2)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进行雕刻系列练习,举行作品展览。

    (3)搜集资料档案,定期全班交流。

(4)把东阳木雕或民间木雕艺术讲给家长、同伴听,大家一起欣赏、感受。

 

第十七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欣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提高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教科书引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对其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本课以欣赏龙泉青瓷、泰顺溪东桥为主线,通过学生对部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感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明之根、之魂。对于本课教学,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短片,让学生在欣赏、了解中感悟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其次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传统工匠手艺人那精心、用心和恒心的精神传承。教师切勿一味采用讲授的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参观博物馆、和老艺人交流,让学生在看看、想想、谈谈中,实实在在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与欣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难点: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PPT课件、桥的剪纸作品、印有非物质文化图片的明信片。

教学过程

    1.导人。

    (1)教师出示一幅剪纸作品《西津桥剪影》或其它有关家乡桥的作品。教师:看,作品中表现的是什么?

    (2)出示桥的图片。

    教师:怎么能一眼就认出它呢?

    (3)讨论,学生说一说对家乡桥的了解。

    ①用木质(或其它)材料建造。

    ②坐落在……街。

    ③古老。

    ④市民纳凉。

    (4)教师小结。

    教师:西津桥就是石桥墩木结构,是全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现存最长的廊桥。

    2.  “穿越”。

(1)教师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汴水虹桥”。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座桥,看,它藏在一幅名画里。

(2)观察后说说它与前面展示的桥的区别。

①造型不同。

②所处的时代不同。

(3)小结。

教师:当时,这可是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技术含量最高的木结构拱桥呢!可它已经消失了近800年了。它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①木材,可能被火烧。

    ②雨水的侵蚀。

    ③毁于战乱。

    教师:  “它”真的消失了吗?可我们的桥梁专家们却还在苦苦地寻找着“它”!寻找这种桥的建造技术呢?

    3.寻找“活化石”。

教师:同学们,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语文课本中就学到过他所建造的“赵州桥”),他花了大量的精力搜集整理我国传统造桥技术,并在浙江泰顺发现这座号称传统木拱桥的“活化石”——泰顺溪东桥。 

(1)观看视频。

    教师:为什么要去寻找呢?它有什么地方让专家们这么着迷?让我们一起看一个短片。

    (2)师生交流,深入探讨。

    教师:找到答案了吗?找到这座桥,我们就能掌握造桥的技艺了吗?

    (不能,要找到建造桥的工匠。)

    教师:是的,以往传统手工技艺并没有文字的记载(如果有,也是不外流,祖传秘方!),而且传承方式基本上是口传心授,家族继承。所以,当时人们只有通过桥身牌匾上的刻字辗转找到了这座桥的手艺继承人。他已经80岁了!

    教师:如果你是著名造桥专家茅以升,找到这位造桥师傅后,你接下来会怎么做?

    (记录下他的制作方法,写成书籍。)

    4.对比欣赏。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欣赏讨论。

    教师:那么我们将北宋时期的汴水虹桥与泰顺的溪东桥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工艺更加复杂……)

    教师:那么木拱桥营造技艺是如何传承的呢?

    (通过拜师学艺。)

    (2)教师小结。

教师:中国匠师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营造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了精湛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使木拱桥更加实。

5.拓展。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手工艺人?

    (1)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你看一座木拱桥就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文化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2)引导学生去了解课本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单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

    (3)小手拉大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手工技艺只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小小的一部分,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明信片看一看,还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互相欣赏,交流分享。

    6.教师小结。

    教师:把这张明信片寄给你的亲朋好友吧!希望它能为专统文化搭建起通往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入到传承文化的大军中!







复制打开网址 www.1ydt.com 下载完整全册word教案试卷及PPT课件点击阅读原文看全部教学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