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步知识点+课后探究

点击关注 初中语文 2023-02-12

你的语文学伴,每天17:00不见不散!

于老师今天分享的是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步知识点+课后探究 ~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文末附电子版领取方式,获取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6课《敬业与乐业》
知识点+课后探究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著名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曾任《时务报》主笔,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二、理解词语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骈进:一同前进。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啰唆。不舍,不停。
一点不旁骛:意指专心致志,一点不分心。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意思是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亵渎:轻慢,不敬。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大意是现在只做分内的事,不要期望做职分外的事。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一切法门从根本上讲,无有高下、优劣,性相一如,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不二的方法。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
主眼:主要的着眼处。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言行相顾:言行一致。
征引:引用。
容赦:原谅赦免。
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
杜绝:制止,消灭。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揭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②—⑧):依次论述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⑨):以“敬业” 就是“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收束全文,只有这两者都实现了,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四、问题解疑

1.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作者引用孔子言论和百丈禅师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言论证明“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引用百丈禅师的例子有效地说明了人要不断地劳作,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作者是怎样阐述什么叫“敬”的?  
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4.作者是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的?
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 用《庄子》中的语句并做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 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论证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5.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性,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作者在前面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本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6.第6段中“当大总统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 理的生活”运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事实论据。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和“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两个观点,从而证明了为什么要“敬业”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

7.“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运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
道理论据。都是为了证明“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这一观点的正确,增加了权威性。

8.第8段的论点是什么?分析“做工苦”的实例有什么作用?
论点是“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说明“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自然地点到乐业上(引出话题)。

9.“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中的“如此”指什么?
第一,应该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第二,对于所做的事情应该生出敬意,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积极投入地把它做好;第三,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能一味叫苦,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五、课文主题这篇讲演针对听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并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理想的生活。
 
课后探究
 
一、作者的观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问题。按照“有业”“敬业”“乐业”的顺序分别论述:“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前提和基础;“敬业”是对职业采取的基本态度;“乐业”是对待职业的更高境界,层层递进,论证严密,思路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二、本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如: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举百丈禅师的例子,并引用其言论,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人应该有职业并要不断劳作。对比论证。如:第⑧段中“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做什么事都觉得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都有乐趣,在对比中论证了“乐业”才是人类理想的生活。引用论证。如: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引用孔子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无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有业之必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如第6段中“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和第7段“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采用设问的方式过渡,承接上文论述“敬业”的重要性,开启下文论述如何做到“敬业”。再如第6段“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和第7段“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中,关联词“凡……没有不……”,“所以……”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

四、示例:“有业之必要”的理由:一、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二、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三、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四、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行、能力和才干的锻炼;五、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六、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事例: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十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更没有想到放弃。

五、示例:事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有事业可做就好。事业无论大小,专心、忠实去做都有价值。就像梁启超说的一样:“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梁启超的话中蕴含着一个哲理,就是在其位,谋其职,每个人就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爱岗敬业!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知识要点+课后探究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之久。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给法国文坛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二、故事背景

1856年~1860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一万多名英法官兵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人额尔金又提出:“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火。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而作为强盗之一的巴特勒上尉,却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于1861年11月25日写了这封回信,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同时对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寄予了深切同情。 

三、理解词义

1.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2. 晨曦:晨光。 
3. 瞥见:一眼看见.
4.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5. 箱箧:箱子。
6.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7.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8.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9.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
10.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11. 箱箧:箱子。
12.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四、课文分段

第一段:(1)交代写作缘由。
第二段:(2-9)作者以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第三段:(10)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愤恨之情。

五、问题解疑

1. 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 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 的讽刺意味。这样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

2. 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 
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突出圆明园的世界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以“美”衬“丑”,突出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

3.作者把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有何作用? 
把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相提并论,突出圆明园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4.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独句段作用分析法解答。这句话独立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在内容上和前一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在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这样一座神奇秀丽的园林建筑为什么消失了呢?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从而过渡到对奇迹消失的原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叙述上来。

5.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运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破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蕴含着无比愤慨的情感。

6.  为什么说这篇文章体现了雨果精神的难能可贵?
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禁园,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六、课文主题

这封书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饱含深厚人道主义的精神,热情赞美了圆明园的美丽和艺术价值,强烈谴责了侵略者焚毁文明的罪行,表现出作者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
 
课后探究

一、观点: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作者首先赞美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亚洲文明的剪影;然后谴责英法联军是强盗洗劫、焚烧圆明园,将受到历史制裁;最后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揭露与控诉之情。

二、先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的杰作。

三、痛斥英法“两个强盗”、窃贼对圆明园大肆劫掠放火焚毁的罪行,极具讽刺意味,表明作者鲜明立场,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正直的良知和博大胸怀,增强文章感染力。

四、示例:(1)“更彻底”“更漂亮”“荡然无存”这三个词语运用反语,强烈讽刺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2)“欧洲人是文明人”“ 中国人是野蛮人”运用反语有更强的感情色彩,是对英法强盗行径的谴责和讽刺。(3)“赞誉”是反语,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极具讽刺意味。五、示例:(1)首先雨果批判的是强盗政府,而不是批判所有的法国人和英国人。因为强盗政府并不代表人民,英国和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2)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没有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是站在人类的立场来抗议政府所犯下的罪行。他高 度赞美N明园是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 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人道 主义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
知识要点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苏 联学者、作家。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 耶夫斯基,是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大师,被誉为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著作有《善与美书简》、《俄罗斯思考》等。

二、相关资料

1928年,利哈乔夫因在一次学生组织的 研讨会上质疑了苏联政府简化俄语字母表的改 革,被关人集中营。四年的集中营生活,利哈 乔夫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他在那里搜集民俗 材料,调查囚犯的黑话,他的第一部著作就写 于狱中,题为《罪犯的纸牌游戏》。他研究古 罗斯文化,是苏联古罗斯文化研究的泰山北 斗。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 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理解词义

1.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2.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3.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4.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5.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6.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7.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8.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
9.恪守:严格遵守。
10.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11.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12.扭捏作态: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也指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13.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14.随机应变:指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②):引出论题——什么是教养。
第二部分(③-12):列举了“无教养”和“有教养”的种种表现,点明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第三部分(13-18):指出“优雅风度”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号召人们把保持优雅风度的做法付诸实践。

五、问题解疑

1.从文题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法。“论”,“论说,议论”,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议论文;“教养”是“论”的内容,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文题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①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段(句)作用分析法。开门见山,引入论题,指出良好的教养的三个来源——家庭、学校和自身。

3.第③自然段中,作者说“我 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 又说“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不矛盾。“不敢贸然”是作者谦虚、 谨慎的表现;“愿意交换意见”是作者 的诚恳态度。作者这样说,既表现了他 谦虚谨慎的文风,又在情感上拉近了与 读者的距离,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 里对此,你怎么看?同意作者的观点。假如一个人在 家里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所作 所为都缺乏教养的话,很难相信他能 在其他地方做出有教养的举动。所以, 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5.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无教养”的行为,是人人痛恨 和鄙视的,“有教养”的行为是大 家敬佩和赞扬的。作者在文中先谈 “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 的表现,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和 思考,起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这样 的写作顺序,使作者的观点更突出、 更鲜明。

6.由“教养”转向“风度”,二 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 态。有教养的人,一定有风度;有 风度的人不一定有教养。“风度” 是“教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7.14段第一句中的“可能”一词,能 否去掉?为什么?本题运用议论文限制性词语 能否删除分析法。不能去掉。“可 能”表推测,体现了作者语言的 严密性和准确性。去掉后就成了 “优雅风度是外在的”,过于武断, 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8.由此可以看出,“优雅” 与“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优雅”是“有教养”最重 要的表现形式,是判断一个人“教 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一个 人的教养水平越高,行为举止越 优雅,反之亦然。

9.文章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紧扣文题,结尾画龙点睛,指 出做到优雅风度的具体方法。六、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列举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深入浅出地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启发我们思考教养的真谛,自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知识点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畅销书。

二、理解词义

1.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慌乱。
2.林林总总:形容品种繁多。
3.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 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4.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 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5.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就。只要低 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6.广袤:开阔,广阔。广,从东到西的长度。袤, 从南到北的长度。
7.驰骋:骑马奔驰。
8.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9.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 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难相距极近, 情势极其危急。

三、问题解疑

1.文中有哪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为什么说我们面对名言与古话时会自惭形秽、不知所措?文中“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和“宰相肚里能撑船”两句话对人的心灵进行了描述。“自惭形秽”是因为“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不知所措”是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即,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2.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 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 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 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 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 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两个假设句, 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 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 般深广的胸怀。

3.人的一生工作“七万个小时。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大多数人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始于惊骇,终于沉思”。这是因为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5.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因为在当今世界里,我们在被世事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往往会丢失了自己,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6.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作者首先用一个问句引起思考,接着用 了两个比喻句说明在我们的精神小屋里唯独 没有我们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 迷失了自我。

7.怎样理解“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 小不小”?因为相对于人类而言,它涉及的都是个 人的喜怒哀乐、事业与生活;相对于个人而 言,它的意义可能比大地、海洋、天空都要 宽广。

8.说一说怎样才能把我们自己的精神小屋建设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作者认为只有为自己的精神生活留下 足够的空间,用独立的思考来重塑自我, 同时认真地规划、寻找自己的事业,使事 业和人生缤纷和谐、相得益彰,才能把自 己的精神小屋建设得美观结实,并有丰富 的储物。

四、课文主题

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 写在最后 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零星地变得优秀,也能拼凑出星河。

期待同学们在下方留言打卡,顺手分享、点赞,让我看到你们的坚持!同时,有想说的话告诉小于老师哦~

初中语文(id:chuzhongyuwen100)

 致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想正常看到“初中语文”的推送,那么阅后记得在文末右下角点一下“在看”,我们每次的新文章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人海茫茫,我们不错过初中语文(id:chuzhongyuwen100) 如何获取打印版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高中语文”微信公众号点击公众号首页左下方键盘图标
聊天区发送消息 202009请勿在留言区回复



【版权说明】本文由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100)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商务合作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商务合作”。

◆ 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步知识点+课后探究

◆ 初中语文7-9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可打印)

◆ 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步知识点+课后探究


戳 阅读原文,0元领在线一对一课程

若喜欢,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